最近一个时期,投资人大体集中在下列几个问题上:其一,美联储的第二波量化型刺激方案的力度和时机;其二,美元贬值是刚刚开始还是已经差不多了;其三,相对美元而言,世界上其它货币升值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其四,债券市场这样热火,会不会形成更大的泡沫?其五,美国这种长期低利率、高赤字、软美元的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前景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看起来涉及到了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方方面面,但却紧紧围绕着一个简单的核心:美国经济以及美国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为它将控制着这些问题的进程。
长期以来,凯恩斯主义对西方经济来讲是一剂良药,似乎有望解决西方世界经济周期所带来的诸多痛苦;与之相适应的货币政策似乎相得益彰,为避免“经济大萧条”的悲剧在美国重演也多有功劳。多少年来,这样的政策一直伴随着经济周期不断地成为政府信赖的工具。简单来讲,财政政策的唯一手段无非就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增加政府支出。政府的开销除了借钱和征税,恐怕别无选择。那么,政府借钱和征税有没有限度呢?特别是,当一个政府的累计债务已经大到几乎一代人都很难还清的时候,而税收水平也已高到将伤及国际竞争力的时候,财政政策的作用空间恐怕就微乎其微了。
货币政策亦然。当利息率已经低到几乎为零,资本成本已经降到无法再降的时候,利率政策已经没有什么作用空间了。然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所谓的“量化刺激”。简单来讲就是通过购买各种债券,不仅仅是美国政府的债券,甚至是其他商业或企业的债券,来增加流动性。这就是所谓的——印钞票。常识告诉我们,经济中钞票的数量应该有个合适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形成另一种灾难:要么,恶性通货膨胀;要么,摧毁现有的货币体系。
美国的这种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谁都清楚,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解救计划。先是解救华尔街,后来是汽车制造业,再后来是房地产,甚至信用卡等等。这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直线上升。然而,这样的政策虽然暂时稳住了经济的下滑,但经济回升的力度却显然不如预期。更为头疼的是,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展望就业前景仍十分暗淡。这对于处在中期选举中的两党和选民而言没有一方会对目前的状况满意。财政政策的子弹似乎已经打光了,但最后也是唯一的选择大概只剩联储会的量化型刺激——继续增加流动性。
像美国这样的情况,要是发生在任何一个其它国家,可能危机早就爆发了,而必须靠国际金融机构共同解救方能度过危机。想想看,八十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九十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等,国际金融机构似乎还能发挥作用。因为,它们的规模还不至于让国际金融机构束手无策。然而,面对美国如此庞大的规模,动辄上万亿美元的资金需求,加上美元又是国际储备货币,世界上有什么样的金融机构能够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绝对没有!
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美联储继续增加流动性将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轴。这个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一个很低的利率。保持这个低利率很利于降低美国的债务成本,并且为未来几年政府扩大借贷创造良好的条件。当然,这个政策的直接结果很可能会进一步刺激过热的债券市场,使债券市场成为下一个巨大的泡沫。不仅如此,这样的政策将使国际资本大量流出美国,到美国以外的地方寻找相对较高的回报。因为,其它国家几乎不可能向美国几乎为零的利率看齐。所以,美国以外市场的回报率自然会高过美元区, 那里的货币当要承受巨大的升值的压力。新兴市场的股市连续表现靓丽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不仅如此,美元贬值就意味着其它货币的升值,这就是大家关注的“货币战争”。巴西货币的升值已经引起了巴西政府官员的不断抱怨;日元升值的速度更快,迫使日本央行不得不进场干预;即便是尚未摆脱困难的欧元区,欧元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升幅;亚洲的主要货币升值也十分明显;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尽管升值已超过25%,但仍成为中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主要摩擦点,令世人所关注。
美元贬值的直接结果还诱发了全球资本寻找安全的“避风港”。既然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将要大幅度贬值,为了保值或增值,投资人自然会回到人类曾经推崇了几千年的最终货币——黄金。这就是为什么黄金价格屡创新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投资领域的巨大需求造成的。不仅仅是黄金,与其相关的其它贵重金属也受到了追捧,例如,白银,铂金和钯等等。当然,除了黄金和贵重金属以外,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结果,也让很多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为投资人所青睐。例如,今年玉米、小麦和大米的价格上升速度都十分惊人。
历史经验证明,刺激容易紧缩难。这样的政策如何收场呢?未来我们能不能幸免长期低利率都会在某个领域形成泡沫这样的结局呢?投资人将拭目以待。20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