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德的德山,出个了个德山大曲;长沙沙水,说的就是位于长沙城南天心阁东南不远的白沙井,被誉为“长沙第一泉”,古为江南名泉之一,也曾与杭州虎跑泉,济南趵突泉,无锡惠山泉并称中国四大名泉。
明崇祯年间所编的《长沙府志》,记载白沙井“通城合民汲之”,这个我不太信,长沙城地处沙质土上,满城都是井,什么伍家井,太傅井有名,只有天旱城中井水位下降严重时,才有人以水车载入,沿街叫卖泉水。平时,估计也只有好泉水烹茶的人,才会出城汲水吧。
清初的蔡以偁笔下的白沙井野气纵横,充满粗犷之美:“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衢。编茅籍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这通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奎者焉。”
雍正年间举乡试第一的旷敏本在其《白沙井记》记载:“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校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但可得钱七八。”沙水名泉已成商品,井旁便出现了排队汲水景象。
再稍晚的《白沙泉记》成文在乾隆年间,作者张九思系优贡出身,记中的白沙井水已成为长沙城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源,汲水者“以次进就,竟日暮不息,无哗者”。对白沙泉也极尽美誉:“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酵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也。”
现在名泉前面的一条路,被命名为白沙路,那以前是老粤汉铁路,再往前推是长沙城东向南的护城河,当年修粤汉铁路,是填了护城河建的轨道。
复修后的白沙井有泉眼四口,井口以花岗岩砌成,长约67厘米,宽仅33厘米,深70厘米,无论旱涝,井水皆平井口缓缓溢出,无论多少人轮番汲取,水线不降;也无论天多旱,井水不涸。
井口东侧竖有“白沙古井”石碑。1964年该井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政府拨款进行了修缮;1993年重新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沿街有几家茶馆,打的招牌是“正宗白沙水泡茶。”
90年代中后期有一段时间,沿回龙山周边的贺龙体育场拆迁,大量生活堆积沿井边斜坡倾下,一度有淹没名泉的态势。当时拆了横穿老城区的老粤汉铁路,基本沿这条线开建后来的长沙南北向地标线芙蓉路,因缺资金,这条黄金线停摆了二年多,于是生活堆积更是几乎埋掉了名泉。
那时湖南最火的电视台经济电视台创台,97-98年间是经视冲得最猛最火的时候,我和经视很多新闻人因新闻而结缘,关系很好,也经常合作。就跟当时有经视新闻一姐的铁姐们聂玫说了这事,让经视曝光文化名城名泉的这个遭遇。
报道出来影响很大,一时各方过问,可涉及保护所需的钱的问题,就又卡壳。玫子和我吃饭时说起这事,我出主意说那白沙液(名酒)打白沙的名多少年?它早期也一直取白沙井水酿酒,知名品牌里不也有名泉的功劳?再说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白沙井要没了,它白沙液还卖个啥?还有白沙烟,都打白沙品牌,不该为白沙井做点贡献啊?
我只是出馊主意的人,经视他们是干实事的,轮番报道下来,好几个知名品牌顶不住了,被迫掏了些修复文化品牌的赞助费,给有关部门修繕了白沙井,并拆了周边一些杂乱建筑,为白沙井建了个免费公园,它也恢复成为老长沙市民取水的好去处。
只是提醒一下,经环保局检测,因周边楼房密集已居闹市中心,生活污染渗进补水区土层,有轻微重金属和大肠杆菌超标,但水质尚好,专家建议烧开了喝,避免直接饮用生水。
对我的最大回报,就是家近名泉,每天也去取水,喝的可是真正的名泉活水,不是桶装的那什么鸟水。而且不要钱,大家按秩序先来后到排队取水。
长沙人乐天淡定安于菜根草野的自由性格,决定了这座城市的休闲气质,我不尔你,你也别来烦我,大家相安无事,各过各的生活。若你以为这样的休闲草野好欺,那就错了,这里的人不好惹,长毛二打长沙不下,城中坐着个身“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左宗棠,太平天国西王给一炮轰毙天心阁下,估计就在白沙井附近;和日军主力4次决战城下,最激烈的就在城南的天心阁到回龙山、小林之冲一带,这里是长沙城的高点,三胜一败,日寇在中国毙命的44万人中,约1\4伏尸城下……
乱世时这里随便哪个草根出来,搞不好都要成将相的。所以千万别小瞧休闲长沙陡然暴发的野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