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与人的自由选择


  ——读陈志武教授给女儿们的一封信有感

  徐策*

  近日,笔者读到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给自己两个女儿的一封信[1],感受颇丰。信中提到在金融市场出现以前,家庭养老实际上成为必然选择,而在金融市场出现之后,仍然坚持家庭养老,生儿育女的多重目标中仍然掺杂着为自己养老投资的理念,恐怕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体现,是有悖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

  金融市场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呢?以经济学语言述之,可以简单地认为是降低交易成本、拓宽财富创造边界等等。然而,笔者从陈志武教授的一封信中所感悟到的是另一层深刻的含义,即金融赋予了人类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力。

  在没有金融市场或者金融市场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中,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初衷,除了生物进化意义上的繁衍生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个人在生命周期的老年阶段实现老有所养。个人年老时的生活状况与子女的学历、工作、婚姻等密切相关,也可以说,个人年老时的效用函数在一定程度上要由子女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决定。那么,个人将不得不十分关心子女在学习专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婚姻配偶的选择问题。当然,这样分析似乎有些不近人情,父母希望子女生活优越、婚姻幸福是一定的,但这里不可避免地也就掺杂了对自身年老时生活的考虑和打算。因此,子女在上述诸多方面的选择不可能完全由自己决定。那么,有人就会问为什么子女会考虑父母的意见呢?答案很简单,在父母必须依靠子女赡养的环境下,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前提是必备的,就是“家长制”。在这样的文化前提下,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子女没有权力与父母争论,对于子女人生中的几乎所有选择具有最终决定权的是父母而非子女自身。这样一来,历史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放弃理想从商入仕以报父母之恩、承父母之志的专业和职业选择的案例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这样的制度安排,有两个比较严重的结果,一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进而阻碍了以兴趣为导向的创新;二是由于所谓好的专业、职业甚至婚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势必造成专业需求结构、职业需求结构和婚姻需求结构的严重失衡,与此同时,所形成社会结构也是单一的、同质的,价值取向也是一元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金融市场没有形成的条件下,家庭养老具有必然性,在这一背景下对个人自由选择权力的限制和扭曲也有其必然性。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养老”从一个由家庭内部解决的问题逐步转变为一个由社会共同解决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分散的“农村-农户”式的生存和生产模式逐步地转向集约的“城市-市民”式的生存和生产模式,家庭养老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金融市场作为一种可以通过跨时期价值交换的制度安排使养老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承担养老负担的主体,由原来的子女变成整个社会的年轻人(现收现付制),年老时期的福利水平取决于更多地取决于自身工作时期的努力(基金积累制)。这是一个怎样的进步啊!老年人的生活福利状况得到了更稳定、更广泛、甚至更高水平的保障的同时,子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学习专业、职业以及婚姻。不论如何,一个可以允许个人进行自由选择的社会才是健康、稳定、和谐的社会。

  没有那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国人多半更倾心于为子女留下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子女选择自己认同的佳偶、为子女选择热门的专业和“有前途”的职业,但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不相信子女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创造出这些财富、寻觅到自己的真爱并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和职业。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当子女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力时,即便有了这些东西,也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性的选择,或许这只能为孩子们留下更多的遗憾。

  金融市场从制度上已经解决了养老问题,但却难以改变千百年来家庭养老得以存在的文化前提,即“家长制”。这恐怕是当前以及未来相当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缺乏创新动力的症结所在。因此,笔者建议,父母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充分运用金融手段,解决好自身的养老问题,在给子女提出必要的经验教训的建议之后,留给子女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自由选择的权力。这不仅能够让子女们能够自由地追求自身的幸福,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多元化繁荣、鼓励个人创新的关键环节。

  当然,这并不是劝子女不孝顺父母。“孝文化”是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要之一,也是维系长期家庭稳定关系的情感纽带、还是衡量国人品德高下的道德天枰。只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金融市场的帮助下,个人到老年时期无论如何均能得到较为可靠的保障,而不必完全依托于子女,这实际上一方面更高的保护了老年人安度晚年,另一方面也将使子女的“孝顺”可以以更加温情的方式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徐策(1981-),经济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主要兴趣,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制度与文化等。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8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100045),联系电话:13811065034,010-68557027,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1] 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