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就必须努力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


父母这个词,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当好父母,估计肯定更不简单。

    有的父母经常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不乖,事实上,这不怪孩子,而怨父母。孩子出生下来都是一块最原始的白纸,一切都是新的,虽然有的厚一点有的薄一点有的个性强一点有的文弱一点,但都是最一种最完美的存在。父母若读不懂或不愿去读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自然不乖,久而久之不健康的情绪性格自然就会让父母造就。

    3岁以下的孩子,是白纸的最初规划期,硬盘分区期,大楼奠基期。弗洛伊德坚定地认为,人的一生的所有行为,都能在三岁之前找到影子。对于孩子,除了在生理上要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必须特别注意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有意识的关注势必将影响其一生。

  我们家子越现在已经9个半月,这个成长过程充满了无数个可以总结记录的片段,只是以忙为借口,淡化了太多。从出生开始,爸爸就一直坚持认为,儿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闹,若哭闹必有原因。事实上,6个月之前,孩子的心理需求都会通过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比如,微笑代表兴奋愉悦;瘪嘴是啼哭的先兆,实际上是对大人有所要求,比如肚子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等;撅嘴、咧嘴或者表情显得“一本正经”则代表要小便、大便;眼神无光多为身体不适、有病的先兆;玩弄舌头或吐气泡表示他自己已经懂得自娱自乐了。

  就以我们家子越来说,6、7个月时,除了可以用面部表情来表示自己的意愿之外,还会以各种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张开双臂扑向妈妈,要求搂抱、亲热。而如果陌生人想要抱他,则转头将脸避开,表示不愿与陌生人交往。7~8个月时会以拍手和笑脸代表高兴,以点头表示谢谢,用热切目光表示欢迎和兴奋,对不爱吃或不愿继续吃的食物以摇头摆手代表拒绝,想睡觉了使劲揉眼,把尿时若不想尿或是已尿完,就会鼓肚子撅屁股拉着长长长的声音抗议。8、9个月时如果听到楼梯脚步声就会精力集中的看着自家屋门,等着爸爸妈妈开门进来,然后手足舞蹈,下午回来晚了,走到楼道拐角处就要伸手去摸声控灯控制开关,灯亮了就会兴奋而得意的手足舞蹈并用眼神等着你夸奖,想到地上爬或是想出门玩而得不到满足,就会制造很多不满情绪烦躁乱闹,若总得不到满足就会情绪低落,尿裤子,睡觉。

  科学和实践都证明,2岁以后的宝宝,心理发展得更为丰富,希望每天早上都能看到父母的笑脸,开始心情愉快的一天,如果爸妈都着急上班,早上慌慌张张的,只顾赶时间,对不爱起床的宝宝情绪不好,使孩子大清早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后,就会情绪消极,心理不安,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3岁之前的宝宝都对父母特别依恋,总想和父母亲近玩耍。因此,如果父母都上班,回家后应该多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讲讲故事、做做游戏,并且和孩子多一些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如果宝宝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总是磨人,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有的宝宝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甚至会故意把房间弄的乱七八糟,把东西故意打烂,有的还会反复强调自己的不舒服,如“我肚子好疼”“我被虫子咬了”“我生病了”,其实这些状况都不是实情,而是孩子想引起父母关注的信号,孩子是想通过父母对他们的关心感觉到自己的重要。

  2岁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接受和服从成人的安排,可是2岁之后,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意志,在尊重需要的支持下会表现出自主性行为,也就是不在依赖他人给他作的选择和判断,他们将会自己选择穿哪件衣服,霸占电视只看动画频道,把爸妈的要求都当做耳旁风。也许在成人看来,宝宝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甚至认为他们的标准难以捉摸,一旦大人真的严厉起来,他们的反抗能力也是很有限的,但只要大人一有些退让,他们就会继续捍卫自己的选择,实际上,这也是在捍卫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标志。因此,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毕竟,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而从一定意义来说,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总来“帮倒忙”也将是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之一。不仅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干,看到妈妈在拖地在洗碗,他也总想过来“插一手”,他们跑来跑去,忙个不停,即便是大人拒绝他们的“好心”,他们也会坚持来“帮忙”,有时候大人生气,强令禁止、训斥他们,他们才气鼓鼓地罢手。由于他们的能力很有限,所以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也很受局限,但是他们却从这有限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体会到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操纵感和控制感,由此得到成就感和自尊感的体验。因此,应该安排一些宝宝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来做,如让他将鞋子摆放整齐、叠好自己的衣服和袜子、给爸爸妈妈捶捶背等,只要没有什么危险性,尽量让他去做,即便是宝宝帮一些倒忙,把地扫的乱七八糟,你也可以先做别的事情,等他感觉扫地不好玩的时候再过去把地打扫干净,千万不要因为宝宝做不好或者给自己添乱而呵斥宝宝,伤害他的自尊心。

    称职的爸爸妈妈不是对孩子不管不问也不是管得越多越好,我们要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合理的要顺其自然发展,不合理的要合理引导,极少数极少数时候才可以批评教育。总之,应该是高度关注又高度放手,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个人觉得,这应该是科学的育儿方法,特别是对3岁之前的宝宝更为重要。

    所以,爸爸妈妈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一旦有了孩子,一旦成为了爸爸妈妈,就必须把爸爸妈妈所对应的这个词——孩子放在心中,把孩子的成长发展放在心中,把孩子的心理需求放在心中,这样,爸爸妈妈才能与孩子完美的融为一体,孩子才能顺其自然而又科学积极的成长,父母才可能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