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应在城区建高架轻轨


      北京治堵应在城区建高架轻轨 

      北京治堵,应标本兼治,多管齐下。从长远看,解决北京交通瓶颈的根本出路就是向东京学习,下大力气在城区修建高架轻轨,与地铁形成立体轨道换乘网络。 

      有关北京治堵,媒体及业界人士都已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笔者认为,思路应该是标本兼治,多管齐下。治标短期即可见效,治本则关乎城市长远规划,需要科学论证和创新思维。 

      先说治标。媒体和公众已将问题看的很清楚,首先是限制公车出行,尤其是限制公车私用,既是反腐之需,也能缓解交通压力。可否效仿北京奥运期间,各单位用车长期封存至少一半,同时推进公车改革?其次是在全市中小学校开行校车。目前北京高峰时段,最拥堵的路面就是中小学周边街道。为什么家长要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社会安全系数低。在国外普遍实行的校车接送为什么实施不了?收费太高,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很难推行。再有,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对违章车辆课以重罚,《北京晚报》更是直言要敢于对各类违章特权车动真格的。 

      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在某些方面“国情”因素十分突出的北京,问题恐怕又不那么简单。 

      再说治本。媒体和公众都在呼吁,改善目前不合理的路网结构,加大公共交通工具的投放力度,引导人们工作日少开车、不开车。但说来容易实施难。北京路网结构的先天缺陷是主干道开阔,微循环不足,导致高效率的单行道很难实行,从根本上改变路网结构几无可能。而作为公共交通的主要产品公交车和地铁,目前运力都已达极限,新产品更多的公交线路,在建和规划中的地铁的投放,显然跟不上人口的膨胀和汽车的增加。 

      今日媒体最新报道,北京市推行的低价公共交通政策,本是一项很人本的亲民政策,每年财政补贴高达128个亿,但结果却是“拥挤的让人失去尊严”,很多人是受不了这个罪又去买车的。 

      笔者认为,从长远看,解决北京交通瓶颈的根本出路就是向东京学习,下大力气在城区修建高架轻轨,与地铁形成立体的换乘轨道网络。去过东京的人想必都对其便捷的地铁印象深刻,但更重要的,东京还有环绕和横穿市区的新干线,而以新干线为节点,至少还有7条以上的私营轻轨连接市区和郊区。由于是电力驱动,日本人称轻轨为“电车”。东京大都市圈的地铁、轻轨、新干线总里程长达3000公里,日送乘客3000万,相当于东京人口总和。数据表明,东京的轨道交通承担了客运总量的86%;早高峰时段,九成的人依靠轨道交通上班。 

      近年来北京轨道交通的建设速度很快,媒体和专业人士也都看到了其突出的优势。但是,在北京堵车最严重的五环路之内的城区,我们仍缺乏观念的突破。试想,如果在五环路之内,建有几条连接人口密集区和多个商务中心区的高架轻轨,将能减轻地面交通和地铁多大压力?与公交车辆相比,高架轻轨运力大、无堵车之虞;与地铁相比,高架轻轨建设周期短、成本低。来自北京交通委的数据表明,北京地铁建设周期最短也要4-5年,每公里造价平均5.5亿人民币,最艰难的施工地段高达10-15亿。 

      那么,在城区修建高架轻轨的障碍何在呢?综合不同人士的看法,障碍主要是观念方面的:一是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城市发展历来追求“四平八稳”;二是北京为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古都,城市风貌很重要;三是城市噪音。其实,这些问题都可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进步来解决:前两个问题,高架轻轨完全可以让开中心城区,在五环至二环之内规划,噪音问题也可通过在关键地段加装隔音墙来解决。 

      也许有人认为,如果考虑到征地拆迁,高价轻轨的造价未必就比地铁低。但这也是技术问题。地铁五号线、八通线在五环外转为高架轻轨,就是在主路中央架起来的。在征地拆迁成本远高于北京的东京、马尼拉和曼谷,其高架轻轨也有很多是在主路中央架起来的。 

      最后是投资主体。长期以来,国内很多城市的地铁建设都是政府投资,近年来有所突破,北京地铁4号线就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引入了香港投资和管理。实际上,为了“效率和公平”,在北京城区建轻轨完全可以引入民营资本,京通快速路就是外资BOT(私人投资建设—运营—移交政府)项目,当时是1990年代中期,在国内是十分超前的。根据国际经验,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可采用BOO(私人拥有)、BOOT(政府与私人共有)项目,目前在中国,民营企业绝不缺钱,缺的投资机会和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