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县清水小学搬迁前夕,一位学生因家中搬迁原因未转校,学校将为其授课到最后。这个名叫孙悦的女孩,今年读4年级。从8月31日起,她身边的同学陆续离开清水小学,转到附近的学校读书。因为转学手续没有办好,孙悦留守到了最后。和孙悦一样留守学校的,还有19名老师。面对空旷的校园,清水小学校长刘存华表示:“只有一个学生,老师们还是要按照课表上课。”
19名老师按照课表上课,他们面对的却只有一个学生,这显然是比博士待遇还要博士的待遇。有人说,这是一种浪费,因为19个老师为一个学生而坚守岗位实在不值得,也有人说,这是一种作秀,老师们这么做或许只是为了沽名钓誉。
我无意去理会这样的争辩,却在看到保安只为一个学生值守,老师只为一个学生授课的新闻图片的瞬间差点流出泪水: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守,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动,仅仅为了一个留守的孩子,19名老师选择坚守。在我看来,这样的坚守并不仅仅是给予这个名叫孙悦的留守学生,而是留守我们整个教育系统甚至整个社会的:教育,需要我们的坚守。
坚守,虽然只有两个字,却令人汗颜,蕴意深远。我们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功利化氛围愈来愈浓,仅仅是因为我们没能够坚守住教育宗旨的最后一点贞操;我们的大学之所以倍受诟病,有大楼却无大师,也仅仅是因为我们没能够坚守住教育本义的最后一根底线;我们之所以空有旷世的高等教育规模,而没有与世界比肩的教育质量,也还是因为我们没能够坚守住教育精神的最后一缕阳光。
坚守是什么,是教育离之不得,我们却又出奇缺少的那种精神支柱,也正是因为坚守,教育以及教育所包含的全部内涵,才具有了战无不胜的能力。从这一层面上来讲,19名老师为1个学生而坚守,体现的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精神,让我们于失望甚至无望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怎么可能不为之深深动容呢。
19名老师为1个学生而坚守是一面纯净的镜子,它既映照出了老师们的执著,同时也更应该引发人们尤其是主管部门的深思,为了教育的纯净,19名老师都可以坚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坚守呢,民间其实不乏坚守,只是我们缺乏发掘坚守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