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物价,越来越多的东西开始挤入涨价潮。“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这些2010年冒出的新词汇,诉说着百姓餐桌的无奈,也彰显着中国人有了投资新方向。在投资渠道匮乏,而资金又极度富裕的当下,中国人寻找着每一种可能的投资产品。如今,这个清单继续延长——茶叶、邮票、钱币、钻石、翡翠、红木家具、进口洋酒等,都在近期异样火爆。
9月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引发了业内对于未来货币泛滥的担心。经济学家们认为,过去十年M2已增长450%,继续的话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人民币大幅贬值、泡沫升腾,甚至严重的金融危机。
央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太高了。这是近十年来的广义货币供应量:1999年为11.76万亿,2000年为13.24万亿,2001年为15.28万亿,2002年为18.32万亿,2003年为21.92万亿,2004年为25.01万亿,2005年为29.6万亿,2006年为34.55万亿,2007年为40.34万亿,2008年为47.51万亿,2009年达到了惊人的60.62万亿。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货币供应量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据悉,目前我国的M2是GDP的1.8倍,而美国只有0.6倍,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
“是货币总要拿出来购物,养老虎总要喂它吃肉。”2010年以来,央行不得不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月7日还重启了3年期央票发行。但不管发行央票还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些似乎都不奏效,老虎还是很难被关进笼子。19日晚,央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
有人据此认为此举将有力遏制通货膨胀,降低资产与资源价格,以防止过度投机。真的如此吗?
非也。实际利率是由投资收益与货币数量决定的。在货币数量一定条件下,投资收益增加,实际利率上升。在投资收益一定条件下,货币数量增加,一般价格水平上升,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利率下降。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加上日益增加的外汇储备,释放出大量基础货币,使得货币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过多的货币使得房地产价格、农产品价格、古董、邮票、股票、日常生活用品价格等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最后形成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可以说,近年来中国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就是央行发行了过多的钞票,造成通货膨胀。
货币发行过多引发的预期通膨与股票价格涨跌都是一个趋势。07年即使多次提高利率,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股市仍然不断上扬。就连“5.30”半夜突加印花税这种重大利空,也只影响了几天,随后股市仍然顽强上涨。08年一旦形成了下跌趋势,就算在连续降低印花税、降低利率、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基金经理要讲政治”种种利好消息之下,仍然改变不了指数与股价不断下降的趋势。
今年以来企业投资收益率增长远远落后于货币数量增长率,这种情况下,实际利率成为了负数。即使这次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8月份CPI同比上涨3.5%,实际利率为-1%。小幅加息打不死货币老虎,只有改革汇率制度,控制货币发行数量,才能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提高实际利率,降低资产价格,防止过度投机。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隐性通胀正在四处弥漫。在全球化越来越多地带来了资本流动的现实背景下,当中国要对每一美元能换多少人民币保持控制力,那么剩下的结果就是央行不断地印钞票将天量的外汇储备换成人民币。这些粘稠的人民币堆积在经济之中,它不是粘上房子,就是股票,甚至是大蒜、生姜。它粘在哪里,就让哪里的价格开始呼呼上涨。他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描述:“我刚在附近的餐厅吃了一碗辣味肥肠汤。汤里看不见肉。我常去吃的附近的火锅,料越来越少。肯德基的套餐小得可怜,一个孩子要吃两份才能饱。”
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23日下午闭幕,G20发表了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就汇率问题表示,根据市场决定汇率的机制尽量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与会代表商定,将克制竞争性的货币贬值,采取更多由市场决定的反映经济基本面的汇率政策。有分析称,此项共识将有助于缓和当前有关各方在汇率问题上的分歧,降低“货币战”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各国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都不会放松在汇率问题的“交战”。近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就是中美之间汇率战争的一部分。有个故事,是这样讲美元贬值对中国影响的。
2007年,一个美国人带着10万美元到中国旅游,换了80万元人民币。玩了3年用掉10多万,还有60多万。2010年,这个人准备回美国了,按这时的汇率他用60多万人民币换回1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玩了3年,结果一分钱没花。
经济学家黄益平这样描述目前的两难并推测由此带来的结果:“汇率不敢动,怕影响出口增长。利率不敢动,怕增加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越来越泛滥,最后把资产泡沫吹得越来越大,直到难以为继。”
周其仁教授认为,根据中国改革的早年经验——“水多了加面”——比较合理的政策组合似乎应当是,或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或减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须严格控制货币的超发。最糟糕的组合呢?就是既听任货币被动超发、又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这里叙述的逻辑是否对头,望天下识者察之。反正,中国的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是货币总要拿出来购物,养老虎总要喂它吃肉。既然人们对货币之虎冲入市场并抬升物价有很大的意见,那么在左拦右截之余,不妨考虑,究竟喂多大一块肉,才足以让这只货币老虎乖乖地呆在笼子里、不跑到街上来作乱?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经济企稳的态势基本确立:9月工业增加值仍同比增长13.3%,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消费增长超预期,同比增长创20个月新高。经济向好表明货币政策“保增长”已取得明显成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使命可告一段落了。为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政府应该站在战略高度,对当前的货币做一个长远的打算,使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有个适量的匹配,货币政策也需要从危机管理转向常规管理。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货币猛于虎也
2、中国货币供应量十年扩大450% 专家担心引发危机
3、小幅加息打不死货币老虎
4、G20联合声明:尽量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
5、货币政策应适时转向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