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叙事如何引领读者的阅读期待——读《巨兽》(鲍风)


文学叙事如何引领读者的阅读期待

——评陈应松中篇小说《巨兽》

 

      在《芙蓉》上读到陈应松的中篇小说《巨兽》,便为其叙事策略所吸引,近日又从今年《小说月报》第七期上重读这部中篇,对这部小说在引领读者阅读期待上表现的价值追求,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滚水村的小山村。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与外界少有联系,村民们生活于自然自在状态。在崇山峻岭,有一个传说中的巨兽,藏在深不可测的山林悬崖间。先是把一大早上山挖鱼腥草的罗赶早吓得神志不清,后又让村民皮安的上小学的儿子皮小安莫名地死在山间,接着是村民老金头的狗在与人一起上山寻找巨兽时,被吃掉四肢,从云雾深处抛出来,不久村民根宝的牛在山上也被吃掉了四肢。于是政府开始封山,不许村民走出家门,更不许上山采药狩猎,连村里的孩子也一律不再上学,为的是保证安全。但巨兽仍存在于人们的猜测与传说里,而且越传越玄。罗赶早怀疑当初自己是否看清楚了,怀疑自己看走了眼。于是带上停学在家的儿子,违反政府的规定,偷偷上山挖鱼腥草,好到城里卖个好价钱。不想在深山之中,一阵黑雾过来,狗跳了起来,跳到罗赶早的背上。罗赶早转身一抓,以为抓到了一条狗腿,不想却是儿子的一双手。他拖回了儿子,但儿子的腿却受了伤,一同受伤的还有狗的四肢。

巨兽是一种什么兽?它藏在哪里?它为什么专门伤害男孩子?小说紧紧围绕这一悬念展开,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抓住。随着情节的一步步推移,人们的疑团也越来越重。村长和福为了消灭巨兽,上下奔走。他知道,巨兽之所以这么轻易地伤害牲畜,之所以伤害孩子,最后孩子们也无法上学,都是因为没有一条通向山外的路。曾作为“康庄工程”的路,在一次山洪中被冲毁了。孩子们上学只能沿着深山老林里的危险的崎岖小路走,也正是沿着这样危险的小路上学,村民皮安的儿子才掉进了万丈深渊。于是和福去找上级政府,希望上级政府给点修路的钱,又希望上级政府派人去剿灭被村民们传得越来越神秘的巨兽。就这样,小说围绕着剿灭巨兽,兴修大路,展开了一系列故事。而关于巨兽的悬念,却越来越引人入胜。

小说在情节上的设置,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将社会人生,将社会生态以及人的道德自觉,均置于解开关于巨兽这一悬念的过程之中。一步一环,环环相扣,让人不忍释卷。

为了让孩子们安全上学,必须修路。村长和福找上级部门争取经费,上级部门却只给政策不给钱,村民上山挖点鱼腥草卖点钱就受到巨兽威胁,哪里会有什么钱修路?和福只得去找一个民企老板,老板却说宁愿送和福几万元,也不愿为修路捐助,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康庄工程”。为了剿灭巨兽,和福去请求支援,结果来了个警察,认为巨兽纯属子虚乌有,反而认为是村民间互报私仇,结果闹得村民人人自危。没办法,和福只有自己去买枪,自己去请人来捕杀巨兽。结果请了个县财政局副局长的小舅子来三坡。来三坡只会吹牛,只会混吃混喝,却对剿灭巨兽提不出任何建议。最后竟提出用一个男孩子去引诱巨兽出来,来三坡便趁势将巨兽打死。和福让自己的儿子去引诱巨兽,不料被来三坡活活打死。小说在和福儿子的惨叫声中戛然而止。巨兽在哪?究竟有没有巨兽?仍是悬念。

用一个无解的悬念贯穿整个小说,除了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期待以外,还使读者的阅读期待“朝回看”,朝回转。这种情节设置,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与想象余地。为了剿灭巨兽,村长和福上下告求,为了村民的安全,他不顾个人的得失,四处筹款。最后为了剿灭巨兽,冒险让自己的儿子去引诱巨兽。和福的所作所为,没有设置惊天动地的口号标签,而是出于一种最朴素、最单纯的良知与人自身具有的自保意识。用一个悬念作为牵引情节发展的心理元素,而情节发展到最后,却没有解开这个悬念。读者自可以回到情节本身去重温自己的阅读期待。在重温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有没有巨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巨兽的态度,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与相关人在剿灭巨兽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这种表现,渗透了作者的社会批判与文明自省意识。同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阅读期待本身进行一番自我审视,这种过份重视情节悬念的阅读方式,可能会伤害我们对小说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看,小说的无解式悬念设置,其实正帮助了读者回到情节自身,去体味故事情节自身蕴含的社会力量与文化力量。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巨兽,那只是陡峭的悬崖一种云雾现象。而那些对巨兽,对村民们遭受巨兽威胁时所表现出的麻木,那些对生存于自然状态的村民的漠视,才是真正的巨兽。

之所以认为《巨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为我们留下了不尽的回味余地,是因为这种无解式悬念设置,既增厚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使小说有一种现代传奇的美学内质,又让读者在寻找悬念的答案过程中,追寻小说的题外之语,让读者最后对悬念本身产生怀疑,而这种怀疑,又帮助读者从悬念中解放出来,去体会悬念之外的题旨。单纯追求悬念的阅读心理,无疑是一种浅阅读心理,而透过悬念的迷雾,试图探求小说的社会价值诉求的阅读心理,无疑是一种深阅读心理,将浅阅读与深阅读有效地结合在读者的阅读期待中,使这部中篇小说焕发出诱人的魅力,也是该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色。显然,这种文学叙事对读者阅读期待的引领,使小说的内蕴更加厚实起来,也使读者对小说艺术的把握,更具有再创作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