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随时留意顾客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对诸多新颖事物日渐熟悉:网络论坛、即时聊天、在线视频、社交网络、微博……智能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网络电视……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花钱购买、理所当然地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时候,经常忽视一个问题——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无限可能中,为什么是它们成功了?其实很多企业不缺技术,缺的只是营销模式。
    
    1990年代中期发生了网络电脑(NC)与个人电脑(PC)两种概念的争夺,结果PC大获全胜。最近几年,随着低价高速网络传输的普及,NC概念的优势重新显现。与之伴随的是Google Docs这样的网络应用替代Office之类传统的单机应用软件;“云计算”开始代替Intel这样的微处理器……无论技术手段如何,顾客需要的只是“把事情做了”。发生变化的,是不同技术手段的优势对比。
    
    这种优势对比的变化,经常超越了一个企业的范畴,需要通过撬动“多边市场”实现:在谷歌的广告业务(AdWords)中,广告主、普通用户都是谷歌的顾客;而苹果的第三方应用(App)业务,应用开发商和iTunes使用者构成了苹果的多边市场。重要的是实现二者之间的协同。
    
    一些企业往往将注意力过度聚焦于自身的能力与优势。数年之前就有企业建设团购网站,但直到最近网络团购突然井喷。在消费者方面,支付手段已经完备,而社交网络和微博可以实现团购信息高效传播。在企业客户方面,团购不再是制造企业利润被压榨的无奈之选,而成为很多服务企业获得新顾客的市场策略、协调服务容量和需求数量动态平衡的运营策略。未来顾客点评网站和“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与团购的整合,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无论某个企业的技术能力如何进步,某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优势如何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从来都不会脱离顾客的需要而展开。当人们讨论亚马逊的Kindle、苹果的iPad究竟谁能成为电子书阅读器的赢家时,有一个问题引人注目:“一个人究竟愿意、能够同时随身携带哪些电子产品呢?”类似地,谷歌把未来的发展战略描述为“三块屏幕”:电脑、手机、网络电视。既然我们每天把那么多的时间、金钱花在“看”上面,谷歌要做的就是以自己和自己主导的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优势争夺我们眼睛的停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