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报刊发行时


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又开始了。时代在变,发行模式依旧。各组织机构开会强调、发文落实,大小官员表态承诺。尽管国家领导人不断恳求国际社会承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但是报刊发行延续计划经济的做法似乎没人能改变或愿意改变。当然,我丝毫也不怀疑各大小官员的执行力,报刊发行任务的完成,在他们看来是小事一桩、易如反掌。问题是,报刊“卖”出去了,就有人读了吗?报刊发行任务完成了,报刊的作用就发挥了吗?谁都知道,这是两回事;谁都明白,执行力能解决“发行”的问题却不能解决“阅读”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得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报刊特别是通过行政命令发行的由老百姓交的税埋单的报刊不再是人们主要阅读的对象。人们总以为吃皇粮旱涝保收不愁发行的办报人一定很得意很滋润,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的一位报社工作的朋友跟我说起,报纸发行量年年创新高,但是每每看到各机关各部门办公室堆积如山无人问津的报纸,产生的不是成就感,而是耻辱感负罪感。是的,有多少报刊除了增加碳排放和捡破烂者的待遇外,我还真想象不出还有何作用。

当然,报刊并没有因为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多而退出历史的舞台,一些没有财政补助政府撑腰走的是自办发行市场经济道路的报刊,却仍然受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人们的欢迎。财政埋单没人读,自掏腰包争着读,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报刊市场。看似有些奇怪,实际上也合情合理。阅读是自觉自愿的过程,任何命令强制只能解决阅读的形式而永远无法解决阅读的本质。强制产生的发行量越大越证明决策者的无知,对计划依赖程度越高的报刊越没有生命力。

当报刊都变成自办发行的时候,当报刊都变成人们自觉订阅的时候,报刊的作用才能说真正得到了发挥。或者说,不再有政府官员主持召开的报刊发行会议的时候,报刊一定成了社会的紧俏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