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十年,终遇潘石屹


“向全球华人提供独立意见”,《凤凰周刊》如此的定位就在这一瞬间震撼并感染了我,在凤凰周刊十周年之际,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北京饭店的最高层会议厅举办的这场凤凰十周年的高峰论坛上。以兹记念,以论坛的方式兼以凤凰周刊最佳封面,以此次邀约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著名画家陈丹青、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主任叶雷、清华大学及央行委员会李稻葵、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先生等著名腕级人物。

更为令我感到惊诧的是,相似的元素和机缘总是风云际会。正如就在这场高峰论坛上,就端坐于我前面席位上的重要嘉宾和中国地产界巨擘风云人物,潘石屹。

潘石屹,这位早在九年之前,早在2001年,就被我总编的杂志列为某期封面人物,却因种种因素我并没有亲自或派人专访,只是当时在北京大学读MBA又兼做地产策划的大学同学到他的办公室取了些资料,做为一个媒体的舵手和担纲绝大部分责任的掌门人,除了把握方向保正重点与前沿新锐,更多的还要为了团队节约时间和费用并创造利润及相关价值,所以有些封面人物没有亲自或派员亲访,而代之以电话约访或直接找其秘书或相关负责人进记访谈,比如中国名模陈娟红、被誉为中国汽车业的疯子的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台湾经济学者及中小企业生产力协会董事长石滋宜等,对张朝阳的访问也是采访的他的副总及相关人等,稿子发布之后才在北京国际俱乐部的峰会上见到这位真神。而之于潘石屹,没有想到,9年之后,当这位地产界巨亨红得发紫如日中天之时,竟然在另外一本杂志的10周年庆典偶遇。

他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年轻,儒雅,或者是说有些帅气,更令我惊讶的是竟然脸上的肌肤如脂如玉般光洁,根本不象个六零后倒象个七零或八零后生,难怪当年从英国毕业学成的才女张欣会看得上他并在十年的时间里与他夫唱妇随琴瑟和鸣至今。

论坛正酣,我悄悄地在自己的名片背后写纸条“潘先生,九年之前,我的杂志就为你做过封面人物,现在你google下‘潘石屹 张文素’等关键字,还能在新华网和新浪网等网站上看到当年这篇稿子,”悄悄地从他的背后送到他面前,并在他一朵朵边上耳语重复了前两句。他微笑着回过头来,近距离地与我面对面,那笑容绽开得非常灿烂,难怪他的事业如日中天,这一脸的笑容就注定所向无敌了。“哦?是吗?我怎么没有记得?”。我忙回答“当时情况急赶稿子,所以就请助理到您办公拿取资料,之后的稿子也是email过去请您的秘书及相关负责人确认过的。”他拿了张他的名片双手回赠。

我拿着那张大红色名片浏览端详,大红色,难怪,他刚从海南撤回北京创业的首家公司就叫“红石地产”吧,如果没有记错,所以,至今,SOHO中国也一直沿用这个红色风格?专家学者权威们的发言字字铿镪,在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主任叶雷演讲之后,论坛终于到尾声,然后是互动时间。席间有很多权威媒体记者发问,有的问题被主持人当然也是凤凰卫视的台柱子主持杨锦麟先生断定为次日的头条新闻,而我,作为一介曾经的媒体人士和品牌管理代表,也举手被并钦点发问“在慈善、社会公益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社会焦点与热点话题之时,盖茨基金会在中国工作的方向和主要框架条块及如何引领中国的慈善走向更高的层面与顶点?”主持人冲着我调侃了两句前不久巴比晚宴的策划者就是这位叶雷先生亲自操作的,你是否想知道更多的内幕?所有的提问都只能解决现场一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台下在幕后做很多很深刻很细碎的工作,这些极度的成功者,是的,我们只能向其学习,或者,是合作,模仿是没有前途的。记得,在五年之前当我于msn上开辟一个未曾耕耘的空间时只写了一句前言“与极度成功者共舞”,记得,那似乎也是“皇家礼炮”当年的广告语。

极度的成功者,已成为典范和过往,也许我们还正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与其伴舞,也是好的。凤凰周刊杂志,已登临辉煌的临界之处,而我当年的杂志,已中断了将近七年,但当年我亲手做的那些极度成功的封面人物的专访,已成为我不断前行不断努力的深入骨髓的鞭策力量。

对一本杂志而言,封面故事聚合杂志灵魂,对一个时代而言,封面故事聚焦历史瞬间。

浮花逝水,瞬间须臾,作为活生生的你我,要在这里留下我们曾经那么深沉的呼吸和有影响力的话语。

 

 

20101021北京,另外,我的媒体经理涓涓的工作也越来越到位了,她安排的本次活动似乎就是专门安排我与潘石屹叶雷先生的这次偶遇,我想,这只是精彩的开始,未来,我们将会以春风生花般的妙笔描绘溢彩流光的故事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