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知名传媒专家、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傅玉辉
1、 技术永无止境,媒体别分新旧
2、“内容为王”走向“关系为王”
3、社会化媒体满足了被压抑的人性需求
技术永无止境,媒体别分新旧
价值中国:您曾参与过国家“985工程”课题、中国人民大学重大项目“数字媒体内容国家管理体系研究”的研究工作,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您的研究项目是什么。
傅玉辉:现在我从事的研究主要是新媒体发展,包括三网融合、产业融合,移动互联网也都是我研究关注的对象。
价值中国:通过您对新媒体发展的研究,在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断造成冲击的形势下,您认为媒体的发展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傅玉辉:技术的变化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媒体要跟随技术的脚步,依托这种技术,给人提供更好的服务。现在互联网发展有40多年的历史了,将来会否有更多的技术来取代现在还不知道,但如果以后有了更新的技术出现,现在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不跟上未来的新技术,那么现在的新媒体将来也有可能变成老媒体。
我们应该关注新技术对媒体格局的影响形成的趋势,现在无论是媒介融合、三网融合,产业融合都是和新技术的推动是有关系的。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传媒产业的整个格局的变化,和信息传播产业格局的改变,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没有做传媒产业的企业可能也会进入到里面去,比如说做终端设备的苹果。未来,智能移动终端也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平台,传媒产业的边界、范围发生了变化,有更多的参与者进来,这些都是媒体发展呈现的趋势。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新技术对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新技术不仅仅对新闻采集的方式、信息传播的方式会发生影响,也不仅仅是对产业结构会有影响。更多的会对社会结构有深刻的影响,比如说,人们的生活、工作的方式,人际关系都会因此有很大的改变。新技术对传媒相关领域的改变是非常广泛的。
其发展趋势可能的变化也主要是体现在媒体、产业、社会结构这几个方面。
价值中国:您认为随着媒体发展,其相关产业结构也会发生改变。我知道您研究的方向是大媒体产业,您认为大媒体将会把哪些媒介和哪些产业融合起来?
傅玉辉:互联网的出现打通了传统的通信业、广电行业、互联网领域的边界,引起了媒介融合、产业融合。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阶段。互联网的出现模糊了原来的产业边界,改变了以前通信业和广电、媒体一点也没有关系的格局。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慢慢的通信和广电产生了业务趋同的趋势,比如说三网融合使得广电也可以做电信的各种业务,电信从理论上来讲也可以做广电的业务,这样,原先产业的界限就被打破了。从大的方面来说,只要是和信息传播相关的,它们都会融到传媒产业里面来。比如说汽车现目前装的都是广播系统,将来可能会有全媒体的系统,会有视频、网络出现,到时汽车就成了全媒体的平台。将来在物联网的情况下,比如,智能电网是通过很多传感器来监控整个电网运行的,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了,这个就可以直接反映到控制中心去。物联网也可以给采访提供一些新的方法,比如记者也可以利用传感器传递过来的信息写报道。最早我们只能实现人和机器的通信,后来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人和人之间通过机器的通信,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可以提供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通信,这个对于媒体行业信息采集、传播方式也会造成很重要的影响,至少媒体信息来源的途径会多一个。
融合就是使原有的产业边界模糊了,形成一个更大的领域。而且融合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使以前不同领域的东西到了一个平台上,它们认同的就是市场化的规则。比如说在三网融合过程实现以后,原来的广电、通信、互联网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运作,其体现的原则就是市场化,原来很多东西是有限的,这种方式很难是走得通的,市场化是实现资本、人员、信息的流动的一种力量。如何使相关的技术、相关的媒介在这个融合的平台上形成一个更大的体系,大媒体产业,我觉得会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生动的传播体系和环境,也有人把这叫做数字的生态系统。有一本书叫《传播动力学》,它把整个传媒相关的都看作一个动力系统,在一个大的体系下运转,后来有学者把动力学的内容拿来研究传播学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好的视野。
价值中国:在大媒体时代即将到来的形势下,传统媒体是否会面临怎样着挑战,您认为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来应对这一变化?
傅玉辉:第一,我觉得传统媒体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要封闭,也不要刻意区分新媒体人和传统媒体人,只不过我们目前处在以新媒体为主体的传播环境。
第二、要实行稳健的新媒体化。我们目前的传统媒体之所以被称为传统媒体其实是被动的,是因为有新技术的出现,原来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媒体就显得传统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再去坚守一些不合时宜的老的传统习惯,在技术环境下,不要再去主动传统化,固步自封了。
价值中国:您不赞同刻意区分新旧媒体的区别。首先,您是怎么理解媒体这个概念的?您怎样理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
傅玉辉:媒体,咱们国家一般把它理解为有经营许可的,有媒体资格,对公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机构;但实际上,很多不具备经营许可、采访权的机构或个人也可以构成媒体。我理解的媒体是更广义的,并不仅仅是指新闻单位,报社、通讯社等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媒体。比如说在微博上,很多名人或者有名的草根,有些人的粉丝到达了一两百万,其实这些个人也是媒体。我认为,只要是在信息传播领域,具备了很强的信息传播能力,并且能够造出相应的影响,就是一个媒体。
我们可以区分技术的新旧,但是不要那么严格的区分媒体的新旧,比如说人民日报集团、新华社,它们有各种方式来传播内容,有报纸、杂志、也有网站、还做视频内容,很难去区分它们到底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媒体不分新旧都可以采用新技术,做全媒体的业务。
我们帮广播电台做过一个课题,是帮他们设计“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战略”,我们不是要把所有传统媒体都改造成为新媒体,因为这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有新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就成旧的了,所以研究在新技术、新媒体的环境下怎么发展,这才是更重要的。
“内容为王”走向“关系为王”
价值中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存在着怎样的特点或优势?目前新媒体的发展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傅玉辉:新媒体的一个特点是终端媒介的个性化。新媒体可以利用电脑、手机、IPAD、掌上电脑这些终端,这是一种优势。更贴近人,更重视用户的体验,并且能够绑定用户,同时能把用户的社会关系也绑定在一个平台上,这种个性化服务就导致了在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关系显得比内容更重要。所以现在人大的彭丹老师有个观点,以前说“内容为王”,现在是“关系为王”。现在的人们看信息、转发信息更多的是看这个信息是从谁那里来的,如果是他熟悉的人他可能就更认可这个信息,为什么不同的人发相同的信息产生的效果不同,就是转发者背后的社会关系在起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现在是关系为王的时代。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多是单向的,而新媒体是互动的,在信息传播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它能够不断发现人的信息传播的需求。它能够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的边界,现在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信息、传播信息,这是新技术带来的更好的信息技术的服务体验。这是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不管是传统媒体用,还是新媒体用都是一样的效果。
还有一点是,新媒体依托的运营体系是开放的。在新媒体上可以看到开放的精神,开放的模式,发展、融合的趋势,传统媒体发展的历史比较长,它的新闻采集模式比较容易固化,新媒体更多的是依靠新的技术平台,这一点是和传统媒体不一样的地方。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苹果公司就造成了一种封闭,但是我认为这是开放环境下的垄断,这种现象远远胜过封闭环境下的开明。互联网精神本来就是开放的,它的精神就是自由、开放、合作、协调。这是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目前的局限在于主要是靠技术驱动,觉得只要靠技术就可以了,技术好就会有用户,就能盈利,就能站稳市场,这是对技术的迷信。这不一定会达到预计的效果。只见技术不见人,肯定是种缺陷,忽略了新媒体环境下人的需求和制度的变化,在发展上也会受到阻碍的。技术是具有中立性的,既可以作恶也可以做善,先进的技术也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做一个新媒体的经营者,要对它的技术的局限性应该要看得到。只靠技术驱动力量是有限的,要靠多元的力量驱动。要真正关注人,以人的需求为准,这个力量是无限的。这是借力发力,其实就是借助的人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和欲望,如果不能借助这个东西,再好的技术也没用,技术只有在为人提供更新的自由,更好的服务,满足了人在环境的技术之下被压抑的需求,将来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
价值中国:目前很多投资人都看好移动互联网,您怎样看待移动互联网对媒体的影响?您能否预测一下新媒体的创新趋势?
傅玉辉:移动互联网是整个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环节,原来是固定的,现在可以移动了,这是接触方式的变化。原来是人与机器信息的交换,后来变成人与人的交往,人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协同的工作。将来随着物联网的出现,就会出现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交往,在信息传播的这个领域里,又打开了一个更大的范围,在整个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只是一个环节。我们不要把移动互联网神话了。它并不是整个技术发展的终结点。在整个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还会有别的趋势,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它还有雄厚的运营网络和服务基础,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都是全业务的电信公司,他们也有很好的运营网络,这是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就依托于这强大的网络和智能终端。
移动互联网更符合人的需求和信息传播习惯,人是常移动的,而能够移动的传播和获取信息是满足人性的需要的。这是以前的技术条件不能满足的被压抑的需求。但是固定的网络也是不能替代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觉得,从市场层面上来说,肯定是不断的抛弃、不断地淘汰不符合媒体发展规律的东西,市场化的选择也是媒体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在产业方面,还会不断地开放,不断地融合,但这也不是整个媒体发展的终结点,在融合的趋势下,细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未来谁能够站在新媒体发展的高端,必须要满足人性潜在的需求而且还要推动制度的变化,能够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化媒体满足了被压抑的人性需求
价值中国:你怎么看待社会化媒体?
傅玉辉:社会化媒体也是依托于新的技术,满足了人们被压抑的需求。以前人更多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交往,其实人是有通过虚拟的方式来扩大自己交际圈的需求的。所以,比如说,SNS就为人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去交往。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个进步,人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交往。在社会化媒体上,人们可以进行社会关系的维护,并且开拓新的人际关系。比如说,微博并不完全是一个社会化的媒体,它更多的是用来获取信息的,;而SNS更多的是为了维护朋友之间的关系,微博和传统的SNS是不一样的。微博的特点是可以更快的传播个性化信息,在微博上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有这个特点,客观化的信息+主观化的评论。所以社会化媒体,有些是以关系为主,有些是以信息传递为主;有的是关系为王,有些事内容为王,但是将来谁会发展得更好还不好说。
价值中国:微博的出现会不会使得文化更加碎片化?
傅玉辉:我一直有个观点,文化的碎片化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论语就是碎片化的,唐诗宋词都是碎片化的。所以并不是微博使得文化更加碎片化,碎片化是人类历史的一种常态,从文化一开始出现时就是。只不过之前是传统的碎片化,微博和SNS引领的是数字化的碎片化、网络化的碎片化。微博它可以把很多碎片化的信息聚集在一起,它能够使我们更生动、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个碎片化的信息环境。碎片聚集起来就不是碎片了。
价值中国:以后的文化是不是只有边缘,就没有中心了?
傅玉辉:以前是因为传播的权力被政府的媒体控制,所以显得很有中心,但这个中心不是以人为中心的。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权力被逐渐挪到了下面,挪到了具体每个人的身上。从微博上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平台,是一个自媒体。每个人自己是信息的把关人,以前的每个媒体机构是把关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显得没那么多主流了,但是这个中心依旧存在,只不过很多普通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地位得到了提高,普通人拥有的传播权利得到了加强。这是一种好的趋势,我们要什么样的中心,我们还是要每个人都成为传播中的主体,我们要这样的一种传播格局,这是更理性的,更符合人类的需求的,这也是符合信息发展规律的。传播权利的下移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传播环境,这样信息就不会垄断在极少数的媒体手里。这样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舆论监督的强度都会比以前强很多,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价值中国:微博能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吗?
傅玉辉:如果一个用户在微博上非常活跃,他的粉丝达到了几万甚至是几十万,那么在这个范围内传播信息的能力肯定比别人强。微博是给每个人成为自媒体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不能说人人都会成为自媒体。可以说,以个人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发布,这在将来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为新的信息传播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是一种非常好的补充,但这种形式是否会成为主流,目前尚不能判定。现在微博的发展还只是一个雏形。
价值中国:在微博上每秒钟能产生成百上千条信息,当互联网内容监管遭遇到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时,您如何看待中国的互联网内容监管问题?
傅玉辉: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当然希望不好的、虚假的信息不让民众看到,但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政府还要像过去对传统媒体那样去监管,现在很难做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需要做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传播环境,要相信民众具备判断信息真假、是非善恶,是否是符合国家利益信息的能力,要训练大家有这种能力,而不是把错误的、不好的信息全部控制起来不来民众看到,这是做不到的。将来的互联网监管也不应该顺着这个思路去管理,我觉得应该创造一个更开放的信息环境,让各种信息自由流通,让大家自己去甄别判断。用控制的思想来监管互联网大海量的信息是不现实的,只要整个互联网是一个良性的环境,每个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具备相应的信息判断能力,这就是一个好的状态。所以,要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用开放的思维模式去管理开放的内容。
大媒体时代,做大媒体业务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