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政客还是财经人士,异口同声的一种说法是,人民币汇率被大大地低估了,因而人民币该升值了!此说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各种权威机构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按此法测算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大多在1比3.5元之下,最夸张的甚至在1比2以下!我们知道,购买力平价的简单测算方法是,先确定一组包涵了各种消费品和服务在内的“篮子商品”,看这只“篮子商品”在美国可用多少美元买到,再看看在中国拿多少人民币可以买到。假如那只“篮子”在美国值10美金,在中国用40元人民币可买到,便据以认为1美金的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汇率应为4元。实际测算自然比这要复杂些,但原理差不了多少。包括世界银行、IMF等国际权威经济机构的研究部门,恰恰是在参照这种方法测算人民币的“实际汇率”的。
然而这样测算合理吗?在我看来这极不合理!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篮子”所装商品与服务的品质差异。别的货品和服务先不要去说,单就这只“篮子”里不可或缺的食品来说,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此类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其品质差异巨大,有些食品品质差异可谓天壤之别!比如蔬菜,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了无公害蔬菜,对蔬菜“农残”的检测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就连海鲜与水产之类,检验也非常严格。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要数前几年浙江等地出口到欧洲的“抗生素对虾”事件了,在中国对虾中检出极微量的抗生素。事后调查揭示,这是那些可怜的“剥虾工”们为治手痒所涂药物的残留,其量微小到几近“纳米”级,但依然也给检测了出来!设想一下,国内农贸市场买来的此类产品,哪里经过如此严格的检验?
若按发达国家的食品检验标准,那中国许多地区农民在沥青公路上碾压的粮食,肯定也是不合格的!秋收季节大晴天若乘汽车去北方,在国道或省道上常常可以看到的“一景”是,农民把刚刚收获带秸秆的小麦舖在马路上,等着让呼啸而过的汽车去碾压。不说马路上的沥青有毒,就是“汽残”——汽车尾气残留也不得了。打问一下农民,多半会说这种粮食自己不怎么吃的,要卖给国有粮站,给“城里人”吃!但我们从未听说过,国家粮库收购的粮食检验过农残乃至“汽残”。至于肉、禽、奶、蛋及水产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也是忽略不计的。只是在发生诸如“三鹿奶粉事件”那样大的事故,引发大众恐慌之后,才会给整治整治的。这就是说,“篮子商品”只考虑篮子内货品的类别和数量,并未也无法计算这些货品和服务的品质差异。而品质的巨大差异,但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存在!
写到这里,不由地想起“后文革”初期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末,有位在“涉外宾馆”工作的朋友讲,他们宾馆住了几位“外专”,每天让宾馆送一篮瓜果,收费是市面价格的5倍多。过了不几天,那几位外宾突然提出不要宾馆的水果了,服务员纳闷,一看才知,客人自己从附近农贸市场买了水果。见到服务员就抱怨说,市场上水果价格很便宜,何以宾馆卖给他们的就这样贵?服务业报告了领导,领导立马带上翻译去找那两位外宾,对他们解释说:市场上的水果和宾馆配给的是两样的,市场所售瓜果虽然便宜,但里面细菌很多,吃了要生病的!我们中国人成天吃这种瓜果,有抵抗力。但谁能保证你们吃了没事儿?外宾一听傻眼了,结果又改回来吃宾馆给配的水果!那位朋友笑着告诉我,实际上他们卖给外宾的瓜果,也是从农贸市场买来的!出于为国家“创汇”目的,想让外国人尽量在宾馆消费!我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末,农民种地用化肥农药很少,“农残”没现在这样多,蔬菜水果“绿色”多了。而今“技术”发达了,加上造假猖獗,食品安全形势比那时严重多了。然而“购买力平价汇率”的鼓吹者不大可能考虑到中美之间这种差异。当然,我极不赞成用这种欺骗的方法赚人家的钱,但这个故事表明,外国人也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商品品质是有差异的。
如果考虑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篮子商品”品质上的这种巨大差异,那人民币汇率低估说就大可质疑了,据以压人民币升值也就没有多少道理了!
来源:《浙江日报》2010-10-19(15版)
http://zjdaily.zjol.com.cn/html/2010-10/19/content_571893.htm?div=-1
“购买力平价”汇率不适于人民币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