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一论的财富观


 财富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就是从分析“财富”入手建立经济学体系的,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句话就是从“财富”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自由职业至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我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财富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逐步实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财富观的重大转变。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财富观?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财富观?从最明显的辩证特征出发,我认为,应破除“对立论”,坚持“统一论”的财富观。

  破除“贫穷论”

  与“富裕论”的“对立论”


  中国人不仅要政治解放,而且要经济富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在财富观上的重大误区,就是受“左”倾路线的影响,以形而上成功之路学思维方式,把“贫穷论”与“富裕论”对立起来,甚至提出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针对这种荒谬观点,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不能是贫穷的,就必须比资本主义更富裕、更公正、更平等、更全面,这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无比富裕的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贫穷的社会主义”之所以站不住脚,不仅是因为它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由此决定的政治保障和文化思想,而且是因为它失去了存在的道德合理性。如果人民的生何荣活水平总是处于低水平甚至处于贫困状态,这样的社会主义就是不科学的、不道德的、不合理的,人民是不会欢迎的。那种以“左”倾路线、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贫穷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给广大人民带来幸福生活,不可能具备良好的道德面貌,不可能形成优良的文明风尚,相反,只会造成社会道德的败坏和堕落。

  坚持“先富论”

  与“共富论”的“统一论”


  1978年12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平均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全面退潮。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创业网站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思想,从而为中国人追求财富提供了经济理念、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上的辩护,肯定人们求富、致富的合理性。

  邓小平的收入分配思想,实际上是一个“双论结构”,即“先富论”和“共富论”,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白手起家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就是说,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同时富裕起来,只能坚持以“双论”思想为基础的财富分配观,打破平均主义,在经济政策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物质财富论”与“精神财富论”的“统一论”

  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改革开放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30年来,有一误区,就是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物质富裕”轻“精神富裕”。

  财富,有两种财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富裕,有两种富裕,“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这两种财富,两种富裕,要平衡。马克思在分析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问题时指出:“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发达的物质生产和贫困的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要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然而,在社会主义成功之路建设实践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曾一度被曲解,“左”倾思潮鼓吹抽象的“精神力量”,从而否定经济建设和整个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作用。持右倾观点的人则认为:只要生产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会跟着发展。这种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倾向,在实践中是极为有害的,其结果不是出现“精神上的空洞说教,物质上的一贫如洗”,就是出现“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

  邓小平针对把两个文明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著名论断。“三个代表”思想中不但包括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包括先进文化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六个“更加”,也何荣包括政治文明、文化道德素质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些指标。社会财富是全面的,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既有有形财富,也有无形财富;既含财富的数量,又含财富的质量;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这就从狭义的财富观念中解放出来。

  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是前提,精神文明归根结底是从物质文明而来的。但是,仅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之路。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有人民真正的富裕和幸福。  坚持“内在财富论”与“外在财富论”的“统一论”

  每一个人都拥有许多财富。人生财富可划分为两类十二种:

  两类:“内在财富”与“外在财富”。

  “内在财富”有十种:1、心态。2、希望、信念、信仰。3、尚德、贵和。 4、知识。5、聪明、机智、智慧。6、自律。7、和谐。8、能力。9、创新。10、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

  “外在财富”白手起家有两种:1、工作、职业。2、金钱、汽车、住房、产业。这些财富是生存保障、经济保障,是通过为他人、为企业、为社会劳动、服务获得的。

  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误区是,重“外在财富”轻“内在财富”。从社会的角度说,一个人的“外在财富”重要,人们也都注意“外在财富”的积累;然而,如果没有那些“内在财富”,就没有“外在财富”。所以,“内在财富”更重要,更应注意“内在财富”的积累。

  坚持“民富论”与“国富论”的“统一论”

  民富与国富,是永远的一对矛盾,哪一面都不可忽视,应兼顾、平衡、统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看,突出的特点是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使中国的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中央确定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六个“更加”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央这一连六个“更加”目标体现了社会财富全面倍增的特征,勾勒了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我国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需要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整个社会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实行激励人们充分发挥积极性的分配原则,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坚持效率优先(初次分配)、兼顾公平(再分配)的原则,鼓励全体人民积极创造日益倍增的社会财富。实质上,这正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辩证的具体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多层次性与生产关系形式的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相互耦合。这就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财富的制度保证。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论来统一认识,坚持“民富论”与“国富论”的“统一论”,促进新的创业机制和社会氛围形成与完善起来,共同创造我们的公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坚持“富裕论”与“道德论”的“统一论”

  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为了富裕不顾道德的“为富不仁”的现象。这里就有一个“利”与“义”的关系问题。

  其实,社会主义不是白手起家空洞的而是实在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名”而且要有“实”。社会主义不能光有“义”的抽象规定而否定“利”。我们是否搞了社会主义,不只是在于描绘、论证社会主义如何的好,更是在于我们能尽快地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社会主义的“义”和“利”真正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义”就是合理适宜,“利”就是满足利益和需要。我们既要重“利”的实在性,又要尚“义”之崇高性。坚持见“利”思“义”,得 “利”思“义”;不能见“利”忘“义”,得 “利”忘“义”。我们要充分肯定“利”的重要,坚持以“利”为基础,又要坚持“利”与“义”相统一,而一旦“利”与“义”发生了矛盾,“义”高于“利”,“利”应服从于“义”。这样才能坚持“富裕论”与“道德论”的“统一论”。

  坚持“富裕论”与“勤俭论”的“统一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中国人出现了富裕理念逐步树立起来而勤俭理念却淡漠、甚至丢弃的现象。一是“过时论”,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过去战争年代和艰苦岁月提出的特殊要求,现在条件和环境改变了,再提倡就不创业网站合时宜了。二是“小节论”,认为是否艰苦朴素是个人生活小事,吃点、喝点、玩点无碍大局,没什么必要看得那么重、要求那么严。三是“贡献论”,认为时下人们吃穿讲档次,国家也提倡消费、支持富裕,美其名曰“慷慨花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

  勤俭节约真的过时了吗?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进行长时期奋斗。即使在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富裕了,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也不允许我们奢侈浪费。聚沙成塔,积少成多,铺张浪费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节约是强大力量的储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骄奢淫逸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就没有希望。勤俭节约的传统将永远不会过时。国家提倡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消费、支持富裕,但也鼓励勤俭、强调节约,应把两方面统一起来。

  不勤俭,铺张浪费不是小事。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但人们只把“贪污”看作是可耻和犯罪,并没有把“浪费”看作是可耻和犯罪。“富裕论”与“勤俭论”也要“两手抓”,既要 “富裕”,也要“勤俭”。不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贡献论”之所以站不住脚,就是因为一旦过度消费,兴起浪费、奢靡之风,则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改善生活,追求幸福,不等于一味攀比,一味高消费,还是适度消费的好。

  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一种自由职业良好的习惯和风尚,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力量。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砥砺人的意志,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坚持“勤俭节约”虽然属于道德范畴,但从长远来讲,构建的则是人类的消费伦理,故而能在国际形成共识。基于此,联合国把10月31日确定为世界“勤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