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的讲故事与讲道理


    抽空看了一个电影,吴宇森的《剑雨》。前几年,很多中国电影圈的重要人物都去好莱坞发展,大陆的少一点,香港、台湾的多一点。这个事情要换一个角度看。好莱坞号称是世界电影最高水平,并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当年,中国人到好莱坞的“淘金潮”,不是大家突发奇想,觉得那里遍地是黄金,于是就都去了,而是好莱坞看中了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希望以雇佣华裔电影人的方式来包抄中国电影市场。但是,几年下来,好莱坞的这个策略不算太成功。
    不管是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章子怡等明星,还是李安、吴宇森等导演,他们在好莱坞的作品,并没有实现“包打中美两个电影市场”的目的,甚至在单独一个市场里也不算很成功。好莱坞吸纳华裔电影人来“包打中美两个电影市场”,是一种节约成本、两者兼顾的市场战术,显然,这个市场战略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好莱坞把中国人想得太“爱国”了,类似战略用在印度电影那里,将宝莱坞电影人与好莱坞结合,效果可能比在中国好得多。好莱坞没有想到,中国人在媒体的长期熏陶下,崇洋媚外比印度严重得多。因此,利用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希望借助华裔电影人来打开中国电影市场,遭遇了中国人的冷眼。中国人不喜欢“出口转内销”的东西,相比起来,中国人更喜欢“纯进口”,原装的外国货。很多中国电影人一旦有机会,也都以换外国国籍为荣,还谈什么民族感情?因此,像《阿凡达》这样纯粹美国化的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更好。《2012》、《功夫熊猫》之类,只要有一点中国元素,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效果也很好。好莱坞发现,没必要在电影里搞一点华裔面孔。不管是骂中国还是夸中国,从大鼻子老外的嘴里说出来,绝对比从黄皮肤的中国人嘴里说出来要有效得多。所以,好莱坞发现,如果他们的电影里掺和了华裔面孔,反而会被中国人看成档次低,不如全是老外档次高。
    正是在好莱坞的这种觉悟下,当年纷纷征战好莱坞的华裔电影人,又纷纷被好莱坞弃用,只好另寻市场。对于华裔电影人来说,好莱坞混不下去了,印度的宝莱坞更不会要他,去欧洲电影圈难度也很大,去日韩更没什么优势(少数也有成功的),只好回到中国市场,另起炉灶重开张。吴宇森的处境,也就是这个背景。吴宇森当年去好莱坞淘金,其实是好莱坞想通过吴宇森在中国淘金,这招不成,吴宇森等一干人在好莱坞也没法继续淘金了。仅仅从劳工法、提供就业机会的角度来说,好莱坞干嘛不把就业机会更多地留给美国人?除非外国人去好莱坞能给美国带来其他的巨大收益,否则,好莱坞比中国人更爱国,电影行业工会也会排斥抢了他们饭碗的非美国人。所以,吴宇森像很多人一样,离开了好莱坞。香港太小了,他回到了中国市场。
    吴宇森等一批华裔电影人在好莱坞的这段经历,与他们个人的能力发挥关系不是很大,与美国电影资本的市场开发战略有更大的关系。对于吴宇森来说,他能够去好莱坞,也是因为他有符合好莱坞需要的某些素质,例如,用电影讲故事。说实话,吴宇森讲故事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在《剑雨》里,这种能力也一如既往地得到了体现。《剑雨》的故事编得颇有悬念,比较曲折,虽然也比较老套,但是,对于市场化的电影产品来说,老套有时候就是保险,这是大众娱乐所决定的。然而,吴宇森在《剑雨》中的老套,最不好的一点是重复。吴宇森在好莱坞有一部电影叫《变脸》,说的是警察和匪徒,正邪两个人互换了脸,结果引发了一系列故事。在《剑雨》中,一男一女两个仇人,互换脸是不行了,但是,都给自己换了另一张脸,这又成了推动电影情节的重要手段。我不得不说,这个手法基本上是吴宇森在好莱坞用过的。
    也许吴宇森觉得当初的《变脸》在中国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老手法还可以在中国再用一遍。也许,吴宇森觉得整容在中国也变得流行了,这个手法可能会受中国人的欢迎。然而,好莱坞《变脸》的背景是现代社会,《剑雨》换脸的背景是中国古代,技术手段的现实性,使得《剑雨》的“换脸”具有明显的荒诞成分。故事编得再好,基础已经不牢固了。虽然吴宇森在《剑雨》中,让做换脸手术的医生说了一番“蛊虫”之类的手术技巧,但这种不靠谱的东西,只能降低电影的品味。它使我们看到,吴宇森还再走纯粹娱乐化的路线,与他过去的电影成就相比,没有进步。
    我不否认吴宇森讲故事的能力,但是,由于他还是把自己完全定位于娱乐,因此,吴宇森讲道理的能力就比较差。我不太清楚,吴宇森这个能力的薄弱,是他本质上的缺陷,还是为了娱乐化,不得不弱化了这个素质的体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尽管它是大众化的,但是,要想成为经典,除了要讲好一个故事外,还需要在一个故事里讲述一个真正的道理,否则,电影只能昙花一现。虽然当今世界大多数电影、大多数电影人的努力都只注重在一个短暂的周期里,从电影市场上一次性地赌个输赢,但是,对于像吴宇森这样有一定地位的电影人来说,如果还是把自己定位在这个层次上,会让人感到遗憾。比较来说,李安已经走上了用故事讲道理的发展阶段。虽然李安讲述的道理未必能让所有人都接受,但是,用电影讲出一个真正的道理,并获得市场的成功,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大师,比方说斯皮尔伯格。否则的话,只能算一个电影匠人。在《剑雨》中,吴宇森基本上不讲任何道理,只是花哨地讲了一个故事,我也只能说,意义不大。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吴宇森的作品,我也懒得对它说点什么,正是因为本人多年前很喜欢吴宇森的电影,至今对吴宇森还有所期待,所以,希望吴宇森能够不局限于自己的过去,未来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章: 

吴宇森的讲故事与讲道理
《山楂树》:70年代傍大款的故事

新版《红楼梦》换人如走神
《东风雨》:一阵东风一场雨

《歼十出击》应把美女全剪掉

《隋朝来客》高台跳水纵身跳崖?

铁人精神就是爱国主义

一言难尽梅兰芳

《南京,南京》那只令人心碎的手

唐季礼、陆川为何叫板

谢晋给当今导演上一课

海角七号:台湾自娱自乐

不负责任的《投名状》

顾长卫的白日梦

左右:以崇高的名义

贫穷也是一种娱乐?

《苹果》的滋味

姜文:内心矛盾的怀念

《秦始皇》的情色根源

强力推荐:两部国外纪录片

大片模式不会长久

裙角飞扬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