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 人民币升值的态势不可阻挡,到10月15日,人民币比2005年7月21日升值了近20%,再升3-5个点,中国外贸企业就开始大量倒闭,若升10个点,就可能全军覆没。如果中国没有能力阻止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我们只能接受“凤凰涅磐”的事实。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坏事有可能变成好事。
[关键词] 汇率 经济 涅磐
美国,在其经济崛起时期,世界货币是金本位,没有汇率问题。德、日战后再次崛起之初,是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1盎司黄金大致等于35美元),1971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汇率才开始浮动(1971-2010美元实际贬值是35:1380)。而且,德、日在这一期间,实际上已经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些,今天的中国,都不具备,世界汇率之争正遇上中国经济转型,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将十分剧烈。
一、日本、德国经济增长与日元、马克汇率的变动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大约有240亿美元,为美国的6%,德国的56%;13年后的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经济增长率每年超过10%,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几乎是美国的2倍。这一时期日本投资需求旺盛,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出口势头强劲。此时日本为适应国内外情况变化,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改进产业政策,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鼓励出口。到6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收支开始转为顺差并且不断扩大。1969年以后,日本的绝对经济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是仍远远高于美国。1971年至1980年,日本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也达到了5%,远高于美国的2.8%。在劳动生产率增长方面更是大大超过美国。1970年,日本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8.6%和0.8%;1972年分别为8.7%和2.5%;1973年分别为6.0%和2.0%;1977年分别为3.8%和1.8%。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949年至1971年一直固定维持着360日元兑换1美元的比率。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日本经济相对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存在很强的升值压力,很难再继续维持下去。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随后的“史密森协定”使日元汇率上升至308日元兑换1美元。不久后,日本在1973年2月14日正式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从此日元走上了持续升值的道路,使日元以前在固定汇率制下积累的升值压力得到释放。从1973年至1980年,除去因为石油危机造成在1973年至1975年的日元贬值外,日元汇率基本上保持了升值的趋势。从1974年的300.94日元兑1美元升值到1980年的203.60日元兑1美元,升值了47.81%。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日元持续升值,并曾于1994年突破了80日元兑换一美元的大关,当然这一时期一定程度上有美国施加压力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日本高速经济增长产生升值压力造成的。
再来看一下德国的情况,战后的德国通货膨胀严重,生产发展缓慢,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直到1952年,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才达到或者超过战前的水平,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已经形成。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是德国战后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1952年至1962年,按美元计算的GDP增长率高达10.2%,而同时期的美国只有5.4%,在这一时期内出口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5.8%,高于美国的6.8%、法国的8.3%、英国的5.4%。1966年至1973年德国经济稳定发展,国际收支年年顺差,外汇储备在1971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1973年至1975年经济危机之后,德国也和美国一样进入低速发展时期。但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仍然超过了美国。
与日本一样,在战后到1973年这段时间,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约束,德国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从1949年至1960年间,马克兑美元汇率一直固定在4.2马克兑换1美元,之后稍作调整为4马克兑1美元,1969年10月27日,政府宣布马克兑美元汇率升值9.2%。在1971年5月10日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前,德国实行的仍然是固定汇率制度,尽管马克相对美元间断性地实行过升值,但是汇率波动不大。汇率制度改革后,马克兑美元汇率波动逐渐扩大,1973年9月马克升值为2.42马克兑换1美元,比1969年10月27日的4马克兑1美元升值了59.29%。可见,在以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德国马克的币值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一旦采取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这种压力便得到释放。在德国相对美国取得经济优势的1974年至1979年,马克兑美元汇率保持了升值态势,从2.59马克兑1美元升值到1.83马克兑1美元。1980年至1985年,马克兑美元汇率出现少见贬值,从1.82马克兑1美元跌至2.9马克兑换1美元,部分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德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德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改善与增强,马克汇率又出现了持续升值,从1985年的2.94马克兑1美元升值到1995年的1.43马克兑1美元。
从以上日本、德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其货币会出现阶段性升值的规律,并且稍显滞后于经济增长。
(本节引自:李以明的《日、德经济大国崛起引致货币升值探析》一文,2010-7-14,直接来源于“动车发表网”,网址:http://www.kjyjj.com/newshtml/2010714155410.html)
二、人民币升值是必然,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困难
中国从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获得迅猛发展,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5%,国际贸易多年保持顺差,外汇储备超过2.6万亿美元(2010年9月末),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外资流入庞大,给人民币造成巨大升值压力,而人民币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仅没有升值,反而在不断贬值,从1981年的1.75元人民币兑换一美元贬值到1994年汇率并轨时的8.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之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到8.2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汇率改革方案。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一篮子货币政策,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到2010年10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为:
2010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
外币名称
|
中间价
|
1美元
|
6.6497
|
1欧元
|
9.3259
|
100日元
|
8.1531
|
1港币
|
0.85701
|
1英镑
|
10.6305
|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19.6%,如果按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强劲趋势看,到年底,人民币再升值20%都有可能,按8.27计算40%的升值,年底1美元可能兑人民币4.962元,破1:5大关。
其结果必然是,中国绝大多数出口企业倒闭,大量产业工人失业,2.3亿农民工潮水般返乡,只有极少数高科技企业和只有中国生产的特种产品可供出口,经济增长率将大幅度下滑,重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惨象,甚至更严重。
如果按美国失业人口统计方法计算,中国失业人口将达到3-4亿,失业率将会是22—37%的比例,城市人口失业率也会高达15%以上。而且,中国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国民的基本生活。
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将在2010年底处于停滞状态,社会贫困人口急剧上升,改革开放30年来积攒的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激化,社会动荡处一触即发之势。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中国社会是西方式的民主体制,中国政府必然更迭。如法国仅仅是把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到62岁,就引发全国大罢工。在中国,只要有党的领导,就不会出现哪种情况,但社会矛盾的解决,也不会彻底,甚至有的根本就不可能解决。但中国经济社会要得到恢复,经济调整到位,再次实现增长,没有三五年时间,很难实现。
中国人民十分担心人民币升值40%(即1美元兑人民币兑5元以下—4.95元以上)。中国党、中国政府正在力争把人民币升值的负效果降到最低。其实,人民币升值30%和40%是一样的结果,也就是说,人民币比2005年至今,已经升了20%,再升10%(即1美元兑人民币5. 789左右),上述的惨景就一定会实现,因为中国的外贸企业有10%以上的销售利润率的基本不存在。
如果不能阻止人民币汇率继续走高的话,这种情况就一定会出现。
站在中国相反的立场看,美国抓住人民币汇率问题,实际上打的是“中国龙”的“七寸”,的确是打在点子上了。这样,有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使中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中国政府彻底调整经济结构,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经三五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浴火重生,中国有可能重新站起来,在一个新的技术平台上再展开国际竞争。另一结果是中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之后,各种利益集团维护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少受到损害,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社会纷争之中,经济一蹶不振。
中国经济转型,正好遇上世界汇率之争,双重压力,互为因果,也可能互相促进。
三、中国无路可退,只有“凤凰涅磐”的份
虽然,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涨到5.79元以下,目前是6.65元),不能使美国失业率降低,也不能使美国的财政赤字减少,更不能使美国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获胜,但他们的目的必然会达到——中断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步伐。这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最终目标,包括中日钩鱼岛主权之争和南中国海的矛盾凸显,包括对台售武和各种反倾销措施在内,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所以说,21世纪的“世界老二”是绝对不好当的。
其实,这是世界金融危机在中国的特殊反映,中国如果出现危机,也是世界经济第二次探底,同时,也是考验中国党、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关键时刻到了。
中国的这种困难,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与过去比,已经不是什么困难,二是中国必须经历这样的困难。否则,中国经济品质进步速度就一定慢,就因为这次困难,有可能加速中国经济品质的提高。至于如何应付这次因人民币升值引发的经济困难,倒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全世界都在做一样的事。
1、实行量化、定向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好说,指总量,重要的是“定向”,银行不一定按政府的定向做,他只为盈利为目的。
2、实行积极、有效公共财政政策。“积极”好说,指加大财政赤字,重要的是“有效和公共”,“有效”,就是能直接提高社会销费额。“公共”,就是财政支出不用于经济发展,而是用于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支出。
3、普遍提高工资政策。并把首次分配与个人素质、贡献和经济增长直接联系起来,建立工资分配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4、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比目前市场价格提高两倍。
5、提高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知识份子的社会待遇,教授、研究员、高级医师的工资比省部级公务员高出三到四倍以上,并把教师与公务员职业打通。
6、限制垄断企业高待遇、高福利,但企业技术人员与高管的待遇,要与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知识份子的待遇相当。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制企业,五年内不分红,税后利润补充养老金不足,开征垄断企业税25%。
7、改革教育体制,实行创新教育。义务教育归县市人民政府,高中教育由地、市、州、盟人民政府,高等教育由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级负责,中央政府不直接管理任何教育机构。不取消高考,但高考分数仅作为填报志愿和录取的参考因素,重在看学生的平时成绩和特长等,录取权力全交给学校,招办只负责招录服务。
8、实行全民医疗社会保障体制。先实行,见病治,后结算,全国联网,病历一人一个电子档案,全国通用,以身份证号为准。
9、实行全民养老体制。尤其是对50岁以上的人员,优先实行,再逐步向年轻的延伸。
10、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体。给私营经济与80年代对待外资待遇一样,除限制项目外,全部向私营经济体开放。
11、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取消出口退税,必然对外贸企业更加大了压力,这样就能给企业提高报价提供了有力依据,也给国家增加了财力。
12、趁经济困难,加大过剩产能压缩。
13、趁经济困难,加大房地产业调整,开征房产税、地产税、遗产税。
14、趁经济困难,加大对新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加大教育、科研投入。
15、趁经济困难,做过去想做而不能做的一切有利于结构调整的事情。
16、趁经济困难,加大社会各种经济差距缩小的工作等等。
经济困难时期,是推行社会政策调整的最好时期,也是对利益集团利益调整的最好时期。尤其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期间,有这么一个让党和政府大展手脚的机会,十分难得。更何况,人民币升值,也不全是坏处,对我们购买世界的产品、资源、技术、企业都有利,中国必须、必然要经历这次“凤凰涅磐”。所以说,阻止人民币汇率上升步伐,有利也有弊,人民币汇率上升幅度大,也是有利也有弊。
笔者认为:中国太需要一次“凤凰涅磐”了,断其后路,拚死一战,不一定是坏事。
2010年10月17日
作者简介:
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院经贸系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