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这些网游成瘾的孩子


                 谁来拯救这些网游成瘾的孩子

                     时间:2010年10月15日  来源:新华日报

    12日,以治疗网瘾闻名的“陶宏开工作室”接到连云港一家长的求助电话:10多岁的孩子从国庆放假开始就外出上网打游戏,到现在还不见踪影。电话那头,这位家长痛哭流涕:“只要让我孩子不再打游戏,叫我干什么都行!”

  打游戏10余天不归家,这样的个例虽属极端,但长假天天“宅”在家打怪升级的青少年却不在少数。据第三方统计中心CNZZ近日发布的数据,国庆假期,国内主要游戏网站主页浏览量增长了50%。记者同时从网易、腾讯等网络游戏公司了解到,国庆期间,网络游戏在线人数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至少20%。

  中国玩家的队伍到底有多庞大?据统计,截至去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总数已达2.65亿,且玩家“低龄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有数据显示,在我国9岁以下的孩子中,92%以上都已经开始玩网络游戏。

  越来越多的游戏玩家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网络成瘾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披露,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高达2404.2万。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已成社会性难题。今年8月1日,文化部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推出网络游戏“实名制”,并将其作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最主要的手段。但中学生“王者之城”(网名)告诉记者,目前网上已经有不少破解实名制的办法,比如用亲戚朋友的身份证号码注册、从报纸上找个挂失的身份证信息输进去等。目前,网上还出现了“身份证生成器”软件,能为玩家提供“合法”的身份信息。所以网游“实名制”实行3个月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因此,社会各界在期待对网游采取更加有力的监管措施。有业内人士和学者提出,可推行网游分级制度。国内“治疗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建议,首先是年龄分级,按年龄段分为五级:一级6岁以下,二级6至9岁,三级10至14岁,四级14至18岁,五级18岁以上。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游戏的内容也不一样,比如对6岁以下的幼儿,完全不能有负面的内容;对6至9岁的儿童,允许适量增加争执、矛盾等内容,让他们逐步认识现实世界。依此类推,年龄大的群体可适度增加一些负面的内容,但总体还是要保证纯洁性。

  另一个是游戏时间的分级。陶宏开认为,网游之所以让人上瘾,很重要一点就是“魔怪”可以不停地打,“武器”可以不断地升级。若实行分级制,如对6—9岁的儿童开发的游戏,可设计在15—30分钟玩完,使之不能陷入“无限升级”的怪圈中。

  10月11日,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召开分析会。会上,专家和主管部门负责人均指出,网游正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和正常人格发展造成威胁,将进一步加强对网游的监管和网络游戏商的问责。不过,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了解到,网游分级制并未列入政府的网络游戏管理工作计划。“实名制”没见效果,“分级制”也不知是否可行,而家长又很难24小时当“警察”,究竟怎样拯救这些患上网瘾的孩子?容易出政绩的事情谁都抢着做,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谁来接招?

        儿子网游成瘾 母亲哭诉:儿啊,我拿什么拯救你

                  新闻来源:遂宁日报 更新时间:2010-9-30

    这是一位母亲向记者哭诉的故事,她的儿子沉迷网络,而她为了挽救孩子,数年来一直用哀求和泪水,乞求儿子回头是岸。她说,我不指望儿子成才,但至少要成人啊!可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儿子就有了网瘾,现在已经到了高三,母亲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但儿子迷恋网游的程度丝毫没有改变,依然“厮杀”在网游世界中,夜不归宿、神志不清。
  “救救孩子吧!”面对这位母亲的哭诉,记者心情十分沉重……
                 凌晨5点起床溜到网吧打游戏
  “记者同志,说起我的儿子,我心里真的好憋屈。好多年了,我一直无法改变他,在我的心里已经积淀有太多太多的苦水。”说起儿子小俊,视频中的张女士嘴唇微颤,痛苦和悲愤写在她的脸上。
  张女士的儿子小俊今年19岁。乖巧、聪明的儿子曾是张女士的骄傲,儿子5岁时就能熟背乘法口诀,小学时还拿过全校的数学竞赛冠军。转眼孩子上了初中,但命运的转折也随之而来。
  一天清晨5时许,已经上初一的小俊背着书包,猫着腰,蹑手蹑脚地从家中出发。儿子为啥走这么早?正巧醒来的张女士感到很蹊跷,于是尾随小俊,让她大吃一惊的是,小俊竟然走进了一家网吧,迅速坐在一台电脑前,开始玩网络游戏,“当时我上去就是一顿打,他乖了没几天,随后又偷偷去上网打游戏。” 张女士清楚地记得,从此以后,小俊经常去网吧打游戏,无论父母如何惩罚他,都无法改变。
                   母亲学会上网QQ上喊儿子回家
  到了初中二年级,小俊的网瘾更加严重,经常两三天不回家,“最长的一次连着一个星期没见到人,联想到媒体报道过一些孩子连续上网猝死的新闻,我们做父母的真的很怕。”
  张女士说,当连续一个星期待在网吧里的小俊回家的那一刻,她几乎不敢认了,“瘦骨伶仃,脸白得像纸一样,眼睛看谁都是眯着的,手端起碗都会发抖。”
  在张女士的泪水和巴掌中,小俊告诉妈妈,这一个星期他靠朋友送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度日,“厮杀”在网游世界中酣畅淋漓的快感,让他忘记了回家。“他爱干净,要不是衣服臭了要换洗,他可能一直都不会回来。”张女士说。
  从那天起,妈妈开始想尽办法阻止小俊上网。
  一开始是用巴掌,后来拉着儿子的手死活不放,但是小俊甩开手依旧钻入网吧。张女士和丈夫做生意,为了稳住小俊,她特意在店里放了一台电脑,但小俊嫌网速慢,依旧去网吧打游戏。
  为了挽救沉迷网络的儿子,张女士开始学习上网,小俊不接电话,她就在QQ上呼唤儿子回家,但儿子绝对不理会母亲的呼唤。
                无钱上网玩游戏  伙同他人去抢钱
  为了控制儿子上网,张女士和丈夫商议决定克扣儿子的零用钱,以为他没有钱了就只好乖乖回家。结果,儿子竟然常常把家里的现金偷得精光。后来,为了防止儿子偷钱,父母干脆把现金全部放在身上,他就伙同他人去抢劫。
  6月13日下午,派出所的警察通知张女士到派出所领儿子时,她还不敢相信儿子居然干了犯法的事。警察告诉她,6月12日晚上,儿子伙同三个同样沉迷网游的学生窜至某校门口,以言语威胁等手段,向该校7名同学强行索要少则3元、多则上百元不等的现金共计208元。因为他们都是未成年,而且是初犯,所以警方没有追究其刑事责任,才通知家长接回家严加管教。
                 过分沉迷网游  19岁少年寡言了
  沉迷上网2年后,竟然“不会说话”了,这匪夷所思的事情后来真实地发生在张女士的儿子身上。
  从初一到初三,儿子迷恋网游两年多了,母亲的一切努力都白费。除此之外,张女士还发现一个问题,原来活泼开朗的儿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问他问题的时候,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很呆板;家里来了客人从来不打招呼,甚至躲在寝室里不见面。有时候叫他出去买点佐料之类的东西,他也不愿意出门,除了天天打游戏外,周围的世界与他隔绝,变得很陌生,他感到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
  张女士找到一位心理专家做了咨询。当她把儿子的情况告诉心理专家后,他说这都是网游惹的祸。医生解释,人需要不停地锻炼,尤其青少年时期是人际交往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在锻炼中变得稳定,社交技能得到发展,这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完成,否则就会出现社交技能的抑制甚至退化。
  而在这个阶段,小俊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缺乏与人的正常沟通、缺乏现实的交往,导致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下降,基本的社交技能受到抑制。因此突然走到现实中,他觉得不能适应了。“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表情、肢体的活动与内心是一致的,可是他不行,尽管他的内心活动是正常的,但他已经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他的对外表达系统、感受系统都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