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表示,中国发展到今天,特别需要公共外交,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公共外交,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10月9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在“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期间30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建立一个公共外交的综合性协调机构。他透露,目前全国政协正在组织力量对此进行可行性调研,一旦成行会立即向中央提出报告。
去年年初,450亿国家公关战略计划受到热炒;年底,30秒的《中国制造》广告在美国主流新闻媒体播放;今年8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开拍。一系列战略公关计划被认为是中国开启国家公关的信号。
9月,中国外交部成立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聘请离任大使和知名学者等担任委员。另外,近期外交部牵头全国人大外委会、政协外委会、中联部、解放军总参谋部等部门建立了跨部委的“公共外交部级联席机制”。
而年初创刊的由政协外委会主办的《公共外交季刊》,被认为是官方大力推进公共外交的发声渠道。其编辑力量包括多位部级和副部级干部,被称为中国级别最高的编辑部。
“其实中国的公共外交早已有了,只不过是做得不够广泛,水平不够高。现在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则是刚刚开始。”10月9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选择在此时大力推进公共外交,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赵启正认为,冷战思维依旧弥漫在西方国家中。公共外交是促进西方摈弃冷战思维必须要做的功课。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表示,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中国国家安全形象。
赵启正表示:“中国发展到今天,特别需要公共外交。现在随着公众层面的交流增多,很多公众自愿投入对外国表达的活动中,更加具备了开展公共外交的条件。”
政协外委会副主任韩方明表示,中国的企业界正逐步重视主动开展公共外交事务。日前,韩被中国国航(13.86,0.09,0.65%)提名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候选人。而国航正是看中了韩的这一背景:“公共外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外交去神秘化,让外交走向民主,走向透明,走向公开化。”
更多的呼声来自于对民间组织成长环境的改善。“公众被大规模地调动起来之后,如何把公众参与外交的积极性和国家外交的总战略结合起来,这是个问题。”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可金表示,“公共与外交不是自动结合的,我们应该大规模建立社会组织体系,让公众强大起来,这是根本问题。”
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向记者表示,台湾这几年的经验是,真正做得精彩的一定是民间力量。他认为:“在启动阶段,政府的点火和推动角色是必然的。不过在10年或者20年之后,相信会陆续看到中国各种民间团体主动出去,为建立中国形象而发声。”
对于政府层面着力释放出的公共外交信号,国内外媒体有不同程度的反馈。在去年被热炒的450亿元国家公关战略支持下,央视阿拉伯语、俄语频道开播,新华网开始拥有七种不同语言版本,国家对于主流媒体公共外交的重视可见一斑。
对此,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杨兴锋说:“主流媒体是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中国主流媒体的目标不是通过妖魔化西方来防止他们妖魔化中国,而是要尽可能地把中国人民的友好传递到世界。”
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则认为,中国政府意识到提升国家形象的迫切性,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加强本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发布中国的声音。(见习记者 叶慧珏 本报记者 李关云上海报道)
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1014/072087770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