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战争:带宽和感知之争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问题在于带宽,而非移动性。过去十年,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络,我们始终都在强调带宽问题。我们看到设备厂商和运营商都在不断强调带宽的升级,强调网络的优越性。但时至今日,带宽仍然是挥之不去的梦魇。从用户感知的角度讲,这十年的带宽和没有增长一样,因为和新业务对带宽的压力相比,带宽增长远远滞后。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单纯的带宽革命改变不了用户对移动运营商糟糕表现的蔑视了。

       这一点特别像用户对计算机处理器的态度。十年前,我们用奔腾处理器,现在我们用酷睿2I系列智能处理器,对于英特尔而言,处理器速度提升了很多倍、工艺改进了很多。但对于用户而言,计算机的速度也许还不如十年前,因为新应用对计算机综合处理能力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处理器自身的增长速度。

       尽管设备商和网络运营商仍然在坚持不懈的利用新技术提升带宽,坚持不懈的升级现有网络。但从上面两个例子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带宽和速度革命不是解决用户感知的有效答案,流量的增长超出了所有通信人的想象力,这才是根源。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放弃带宽崇拜,重新思考带宽和用户感知直接的关系以及整个产业链该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非仅仅是运营商和设备商的事情。

       带宽和感知本身并不矛盾,关键点在于业务应用的迅速提升,整个网络中流量的几何级增长以及网络自身复杂度的不断提升,使得有限的带宽增长,根本无法满足对新业务的承载,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已成为运营商和系统提供商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竞争异常激烈的时期,如何提升用户的感知,成为运营商黏住用户,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关键举措。

       在3G部署的这两年,这个问题非常的突出。但到现在为止,运营商还是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在此次通信展上,我看到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公司提出了许多关于带宽和流量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其中一个核心的思路就是把带宽留给真正付费的、给运营商带来较多收益的用户。而非大量的,占用带宽但并没有给运营商带来收益的用户。

       比如移动QQ,这个看似不怎么占用带宽的业务其实是移动互联网的杀手,而且业务收入的大部分收益都是腾讯的,而运营商却担负着巨大的带宽和流量之疼。

       对于这样一个现象,运营商该如何办,想办法阻止用户登录,就势必造成用户感知的下降和大量投诉,而任之发展,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用户不满。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比如前面提到的把有限的带宽分配给收入贡献的用户。据悉,现在移动通信已经可以利用用户优先级思路对高ARPU值用户进行带宽保障分配。言外之意就是牺牲低价值用户的感知,保障高价值用户的感知。

       这个思路我并不赞赏,因为我更希望移动互联网是全民的移动互联网,而非富人的移动互联网。

       当然,为了保障收入,运营商进行有效、合理的带宽管理和分配思路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利用边界网络自适应管理、多网络协同补充、业务优先级管理等等措施。这一点,诸如华为、诺西、爱立信等公司多有很好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实现带宽对价值用户的智能分配。

       除了在网络和带宽管理上下功夫外,我认为最主要的办法还是在业务和应用开发思路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在业务开发上,要切实保证开发思路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开发思路,并且应该有个更加明确的开发规范。

       目前,很多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发人员都是基于传统PC和有线互联网业务的开发思维,甚至说用的开发工具也存在诸多不足。这就势必造成所开发的业务,根本和移动互联网的许多特性不符,在带宽占用、运行处理、业务显示上都有较高的要求,最终的结果就是用户感知差。 

       我记得不久前和高通谈其智能本和英特尔上网本的区别时有个说法是智能本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思维设计的产品,而上网本仍然是基于传统笔记本思维设计的产品。当然,二者能够运行的业务自然也就是这两种开发思维了。比如我们之前在台式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上运行的程序动辄成百上千兆,而且在应用运行过程中不断大量产生新的数据,随便一个程序在计算机硬盘的数据总量有好几G。最近几年,许多应用程序还需要随时通过互联网接口程序和应用开发商网络相互访问,更新程序等,这就造成计算机在开机的状态下,有许多网络连接在同时发生,由此造成的计算机反应迟缓、网络拥塞,让用户对计算机的整体感知越来越差。如今,这种问题在移动互联网的表现更为突出。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特征是,终端部分的程序都很小,几十K或者几兆而已,应用程序的核心在互联网上,用户只是利用移动网络建立一个连接,终端就如同瘦终端,主要起到显示和基础处理的作用,上面运行的各种程序更多是执行一个个操作指令,移动网络主要是传送这些指令,业务运行和计算主要在公共互联网或者服务提供商的运行平台上进行。通过这样的思路,各种业务对网络带宽、对终端处理能力的压力就很小,用户使用起来,感知就不错。

       这里面使用了大量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如云计算方面的相关技术。比如许多移动互联网程序开始使用推送服务,尤其是在夜里12点以后,网络空闲时向用户推送相关数据包,就要比在白天网络繁忙时推送数据包效果好的多。或者说将数据包设置的更零散,更小,让数据包断续推送到用户终端上等等。

       由此可见,解决带宽和感知矛盾的关键在于应用开发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并非是不断的提升带宽这一单向思维来解决流量激增和用户感知下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