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注商标真是灰色产业么?


  近日看到媒体上批驳抢注商标交易的行为的报道,报道认为很多抢注商标通过网上交易平台来套现,并将之定义为灰色产业。抢注商标的疯狂让商标交易这个行业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外衣,并有可能让人产生错觉和误解。笔者觉得有必要为此说些什么。商标抢注的行为诚然扰乱了整个商标交易市场,但并不能以偏概全将正常的商标交易行为也否定掉。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商标交易?商标交易更规范的说法应该是商标转让。商标转让是商标注册人在注册商标的有效期内,依法定程序,将商标专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的行为。商标转让一般有以下几个形式:合同转让、继受转让、因行政命令而发生的转让。在此,我们通常所指的是合同转让。


  为什么会有商标转让的行为出现呢?这是与大环境相关的,也是在种种条件下企业自身的选择。首先,我国注册商标的时间太长需二至三年。(今年以来开始明显提速了。)转让商标只需六个月。而作为企业而言,产品投放市场需要的是时效性,因此企业通过商标转让来获得商标具有绝对的时间优势。


  再次通过转让获得一个商标的成功率更高,从国家商标局官方网站中国商标网得知,国内2005年商标申请总量为:593382件,而实际批准注册商标为:218731件,成功率仅为37%左右。虽然现在国家商标局官方网站“中国商标网”已经对外公开了商标查询系统,但其中还是有4-5个月的查询盲期。同时商标存在一定的近似性,所以说注册商标风险较大。反观转让商标,风险非常小,转让的商标本身就是国家商标局已经批准的注册商标,已经得到了国家商标局的认定,所以不存在国家商标局因近似驳回商标的可能性。转让商标,只需要转让双方通过代理机构到国家商标局进行备案,受让人就能得到商标的注册证,拥有商标的所有权,成功率100%。


  最后汉字资源决定注册商标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得到一些好的名字企业也愿意花钱购买。据新华社公布的最新的统计信息,目前汉字的总数已超过8万个,而常用字却只有约3500个,可见能够组合成为名称且具有意义的词组实在不多。据中国商标总局在2005年11月底统计,中国现已注册的商标已达247.14万件,基本上较好的汉字组合都已经被注册了。企业要想申请一个名字较好的商标非常困难,大多企业则委曲求全注册一个并不能够突显企业本身和产品特色的商标。如果企业最终因为商标名称的关系,导致品牌在推广上遇到阻滞,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同时据统计,目前有30万左右商标,因原注册人的企业转产或其他的各种因素被闲置着。它们一般能够间接或者直接代表产品特性,容易进行推广。由此可以看出想要注册具有一定含义,容易记忆的商标已经非常的困难,而购买商标则可以选择更符合自身企业,具有自身企业含义的商标。


  由此可见企业选择商标转让是其主动的选择,也因为有企业的选择,才会有商标转让行业存在以及网上交易平台的实施。商标,是产品的脸面,也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意义很重要。商标的价值也会随企业的强大而增值。而同时商标也是一个智慧的产物,需要一定的创意加工,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受企业重视,大量的产品没有商标。为促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国家商标局在有一段时间里开放了商标注册,规定任何自然人都可以注册商标。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有大批职业注标人出现,我国商标注册量也突飞猛进。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注标人虽然是以牟利为目的,但也促使了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这些年商标注册数据年年创新高,其中很多商标是职业注标人注册后期望拿来转让的,并不是直接投入生产活动中的。因此2007年国家商标局规定,自然人不能再注册商标了,注册商标必须有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笔者以为,对抢注商标的行业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随着商标法制度的完善,和全民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抢注的一些无价值的商标将会被自然淘汰掉。据中华商标超市网(http://www.gbicom.cn )交易负责人介绍,会选择购买傍名牌的商标的多是一些小企业,想走捷径或力求速成。而一般成熟的企业是不会去走这种有擦边球风险的路。同时,想借商标暴富的炒标人也往往以失败收场,前段时间北京和江苏等地的商标拍卖都以延期为由未开场即散场。可见我们的企业也越来越理智,同时企业建立好自己的商标管理体系,借用先进的知识产权软件,也可以有效的防患于未燃。同时中华商标超市网的专家建议,想要将商标卖给企业,不能一昧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应该理性的分析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企业的需求,同时报价需要理性,这样才可能达到买卖双方双赢的局面。(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