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


 

    作者:利奈尔

 

    前一章我们讲齐家做好了,治国就如“示诸掌”那么容易,如同老子说的“如烹小鲜。”当然,这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也是理想境界,除了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还有文、武、周公以外,后世没有人能够达到。所以,在下面第二十章里讲“治国”,就是退而求其次。
  
  这一章从鲁哀公问政开始,孔夫子就谈到了儒家的治国之道。如果说前面一章说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的话,这一章里讲的就是有所作、有所为。这是整部《中庸》里面最长、也是最细致的一章,算得上是儒家入世之道、治国之道、经世致用之学的集中体现。
  
  哀公问政。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治国”
  
  鲁哀公是孔子时代鲁国的国君。我们看历史上帝王的谥号,像哀、幽、厉之类的,都不是什么好国君;当看到像文、武、成、孝这些谥号,基本上都是比较有修养、比较有作为的君主。遇到鲁哀公也是孔子的悲哀,不过鲁哀公还是很尊重孔夫子,毕竟孔夫子在当时也是名满天下,他的弟子非常多,在各个国家都有重臣、贤臣,有很高的地位。可尊敬归尊敬,鲁哀公对孔夫子是敬而不用,无奈孔夫子才周游列国。
  
  当然,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孔夫子没有被政事缠绕也是一件幸事。正因为孔夫子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才能够删诗书、订礼乐、序周易、著春秋,才能把中华上古文化进行全面集结、整理,最后完整地传承下来。如果孔夫子当时受到重用,就像现在我们的温总理、朱镕基那样,成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忙碌劳累得要命,就没有时间来集结这些文化经典,我们后人也就看不到这些伟大文化的结晶了。想一想,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命运使然。
  
  孔夫子对鲁哀公没有好感,所以对鲁哀公问政的回答,就很不客气了。“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意思是,你来问国家是怎么治理的,你去翻书嘛!文王是怎么治理国家的,武王怎么治理国家的,书上都写着,你自己去看呀!他们的方法都是公开来的,谁都可以看得到,还来问什么呀?你又不是不认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