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书画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关系(10月14日)


 

老爸有几十年的书画功底,加之性格与一辈子技术工种的经验,使得他在年纪越大越痴迷与书画的创作,虽然不是师出名门,书画作品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乡亲与专业人士的首肯,QQ空间里的朋友也自发地赞叹。

为了满足他的这一爱好,我们在家里新盖的房子之中,特意留出一间做他的画室,此外专门开辟出一处几十平方米的“展厅”,在天气好的时候,老人家在门口创作,有过往的人看到之后,难免好奇地进来看,看了之后基本都是赞不绝口,随之就会挨个问“这个多少钱”。

老爸开始的时候是很想卖的,而且很多都是以很低的价格卖出去了,因为那除了得到成就感之外,还会让自己能有些收入。

老人很抠门,穷日子苦日子过惯了,就连买纸笔墨以及把自己的作品拿出去装裱的钱都吝啬出,自己兜里的钱舍不得花,儿子们的钱又不想花,所以用卖那些作品的钱来投入到所喜好之中,是在给儿子们省钱,倒也自得其乐。

 

但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作为儿子们也不缺支撑老爸兴趣爱好的那些钱,而且都争先恐后地乐于给,让老人最大限度地享受自己的爱好。

其次,老爸没有看到过大钱,所以卖出去的价格基本已经无法再低。不仅对得到那些作品的人而言,当时就是不亏的好买卖,而且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实现增值,并有无可想象的上涨空间。

第三,我们都是持有传统大家族概念的人,总去向往愚公的那种“子子孙孙无穷溃也”的境界,向往能够人丁兴旺。但是连同老爸出于亲戚与友情、以及一时兴起而送出去的,留在手里“压箱底”的作品本就不多。

第四,虽然一时换回了钱,但长远来看,这是很亏的。万一以后老爸在书画行业内的名声响了,作品升值了,子孙手中都没有一些存货也是说不出的尴尬。要想回购还要在当初卖的价格的基础上,多加上几个零才有回收的可能。

第五,从钱财与作品对比的角度。钱财是流动的,而且是冷冰冰的,即使你在钱财上镌刻下你的名字,钱财都不会最终留在你的手中。但作品却是可以保留的,有感情色彩的;留下的作品会得到长久的保存,只要你不点头要卖,任何文明人都不会从你的手中夺走。

第六,从特定内涵看,作品是一种特定的难以取代的存在,有很深的感情基础作依托。

在老爸百年之后,子孙以什么寄托对祖先的思念呢?是留下的那些钱财,还是留下的作品呢?人都说睹物思人,而没有睹钱思人的道理。

 

在我们的影响下,最近老爸在变化。

在买纸墨笔以及装裱方面,不是很在乎钱了,在预算的控制方面也相对“大方”了很多,一定要那种上等的东西,不仅如此,而且通过卖东西换回的钱来实现自己的惊喜与成就感的情况越来越少,虽然也有被忽悠得忘形的时候,做出赠送与出售的行动,但更多的时候是要力争把更多的作品留给后世的。

 

老爸是个典型的中国人,走过了1949年前的苦日子,走过了1979年前也很苦的日子,苦日子中形成的理财与消费概念形成惯性,一直到现在都很难根除。

在中国人里,像老爸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在1979年前没有见过什么大钱,钱对他们而言是追逐的梦想,是倾慕但很难得到更不用说可以满足的。即使得到了过多的钱,他们都不知道如何支配。

 

1979年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变化的核心是只要你愿意卖,总是可以换回钱的。只要你想要,只要你有相应的东西用来交换,总是不用发愁有人会给你钱。那钱多得你以前想都不敢想。一定要用严密的方式让自己的钱布缩水,并得到安全。

 

首先是外交上的。为了帮助中国,把中国人从一穷二白的经济落后中“解放”出来,美国人在1971年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72年与中国建交,然后日本也与中国建交,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以前的那些跟社会主义对立的国家与中国建交了,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辉煌时刻。

然后世界银行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动辄上亿美元的贷款,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甘露,滋润着中国这片干涸的土地,那些资金在各个方面支援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带来了钱,还带来了资本的管理经验。

奇怪的是他们某些人居然不要固定回报,而甘愿与我们共同承担风险,仅仅是让我们出让一部分股权就可以了。更令人费解的是:实在到我们难以为继,混不下去的时候,他们还会出一笔钱把我们收留,让我们全身而退——真不知道他们要那些破烂有什么用!

然后他们居然进一步开放他们很多市场,让中国人更方便地把自己的东西卖给他们,中国人可以到处去旅游、到处去购物、让老外做我们的家教,雇用老外当保姆与仆人,每年看数不清的国外大片,原版书籍,异域的时尚也随处可见,只要愿意就可以与老外通婚有个混血宝宝,中国可以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老外,赚老外的钱。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来之后,中国人就更是不发愁没有钱花了。

这些对中国人而言,简直就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神仙般的日子。

 

中国人拥有了数不清,自己也未必可以消耗的金钱,从银行存款到外汇储备,到处充斥着金钱的味道。中国从官到民,从机构到个人,蜂拥到各地采购,做金融危机的救世主,慷慨大度地为欠发达国家与地区消除债务,解除危机所带来的困扰。

——不愁钱的时候,中国人的生活简直太幸福了!

 

但是且慢!

那些钱难道不是用我们自己的宝贵资源,用我们的良知、用我们的传统美德、用我们历史上的积蓄,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换来的吗?

那些国家与中国建交,难道不是为了经济侵略吗?

他们的大片、图书、时尚等等文化产品,难道不是为了侵蚀我们原本坚定的头脑吗?

外资让我们放心地以信贷为生,难道不是让我们寅吃卯粮,把未来出卖给他们吗?

他们放弃了投资的固定回报,转而取得股权,甚至是控股权,话语权以致决策权,难道不是为了更深远的图谋吗?

 

反观我们的生活感受,钱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优越感与成就感,相反带来了焦虑感与不安全感,这就是金钱带给我们的迷失。当我们被金钱迷失了双眼,当我们媚外到妄自菲薄的程度,我们就已经开始真正丧失自信力了。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带来了自己的商业标准与服务体系,各领域的顾问机构尾随而至,菜肴也变得五花八门,由此对中国人饮食习惯的批驳之声也不绝于耳。中国从餐饮到娱乐,从营销到决策,从人力资源到财务准则,都放弃了自己的那一套,而与国际接轨。

当然也包括资本与金融。说到资本与金融,就不能不说中国那几家银行在海外上市。

但是单纯那几家银行到海外上市本身,就给中国带来了如下六方面重大损失:

 

首先是股权的贱卖。

任何东西在新推出来的时候,都是最吸引人的。但既然是到海外上市,那么就是股权的宁给外人不给家里人,明显的胳膊肘向外拐。

人都说好东西先与最亲近的人分享,但中国银行业走出去上市却是恰恰相反。

 

其次是不良资产处置时候的损失。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是信贷增加,就是不良资产率的上升。

1999年,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剥离的不良资产总额为1.4万亿元。

另外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统计资料表明:到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2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20.36%;至2003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5093.7亿元,仍有近 9000亿元不良资产需要处理。故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现有不良资产约2.8万亿元,以20039月的数据计算,不良资产占全部贷款的28.68%。从不良资产占GDP的比例分析,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16694亿元,以此计算,2003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总额占GDP23.99%

原本不是很烂的资产,被国际标准衡量为不良资产,并被贱卖,而且许多是卖给了外资。

但所谓不良资产是谁界定的呢?俗话说,褒贬是买主,换句话说,凡是买主总是要褒贬一番的,因为只有褒贬了之后,即使是鸡蛋里挑骨头都会把相对好的资产挑出来,敝帚自珍是人的本能,但人家买方硬说你是不良资产,是银行的坏账,要上市就必须要剥离,你也只能乖乖就范。许多那被剥离掉的不良资产,其实就是被贱卖了的优质资产。

其中损失有多大,怕只有掌握核心机密的人有可能搞得清楚的事情了。

 

其三,交易主体倒挂的关系。

相应的财务顾问大体都是国际投行,赚取了高额的承销费用。中国的银行业总体而言还是国家的资产,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而外资的投行与股票交易所,绝大部分都是私人企业。两相比较,谁的可信度更高,谁的资产更优质,谁的话更有分量,是不言而喻的。把国家的东西拿到私人机构去卖给私人,还要支付相应的顾问费!

难道不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吗?

 

第四,是被砍倒底的价格。

显然中国的企业到海外上市,其PE绝对比在本土上市低得多,而且人家还享有分红权。这是在业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成为默认的潜规则。

难道中国资本市场中机构与股民的钱就那么容易得到吗?

 

第五、绑架中国关乎民生的政策。

一旦中国的垄断企业到海外去上市,股东有了外资成分,外资就享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并反过来影响政策的制订,让中国诸如发改委、银监会之类的主管机构,制订政策为机构的利益保驾护航,变身成为那些外资机构利益的保护者。

那些利益从何而来呢?难道不是由亿万百姓捐献出来的吗?如此中国的某些主管部门就开始与亿万民众博弈,便逐渐变成利益对手了。

这难道不会加剧中国政治上的矛盾吗?

 

第六、逐渐蚕食中国相关行业的市场。

虽然在购买的时候鸡蛋里挑骨头,但是一旦股权到手,都会与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签订反股权稀释条款,不仅不稀释,而且还会伺机而增持。

如此不仅分享了中国“市场经济的伟大成就”,而且由于有中国政府在背后撑腰,拥有难以名状的权威性,策略性地占领中国市场,并与争夺小机构构成不平等竞争。

由此,我们就不能不面对外资用金融手段把中国的民族工业彻底打垮,并让亿万中国民众为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利益的现状与未来。

 

其实并不是说外资有多么可恶,他们是遵循市场的简单原则来行事的。

购买的时候就要把价格杀到底,不给对手留出喘息之机,即使你的是精品,他们都要百般挑剔,或者廉价得到你的资产,或者是压低你的价格。

出让的时候就要把最烂的东西先卖给你,即使是最烂的苹果,都要经过层层包装,让你如获至宝,即使是垃圾,都要让你当成绫罗绸缎来买。

——仅此而已!

——但是那些有毒债券与证券,那些频繁被召回的汽车,那些总是需要下载补丁的软件程序,那些华而不实的貌似精品的奢华垃圾,难道让我们花的冤枉钱还不够吗?

 

回到实体经济。我们看到一些更为匪夷所思的现象。

圆明园的国宝,总是被拍出高价——为什么?

中国的稀土出口,卖与不卖的决定权,以及卖的价钱的决定权似乎都不在中国人的手中,国际总是会给你充足的理由让中国卖,为什么呢?

中国是铁矿石最大的需求方,但在定价权上,中国一直受制于三大矿业巨头,为什么呢?

中国是丝绸等产品最大的出口国,但中国卖丝绸等国产品的价格却被打压到了中国利益荡然无存的程度,为什么呢?

 

我们不是劝阻不要卖,而是要在卖的时候多考虑未来,不要只想到会收到多少钱,更重要的是会有多大损失的问题。核心也不是卖还是不买的问题。以及什么时候卖的问题,而是卖了之后如何回收的问题?

我们也不是把国际化全盘否定,而是要时刻盘点自己的收益与损失。

回到老爸的书画,虽然我们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富足,有些时候甚至可以到达贫寒的程度,充其量是衣食无忧,有安身立命之所的普通人家,但还是希望把老爸的书画更多地保留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让后世子孙享受时间所带来的升值吧。

 

贾春宝

20101014星期四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
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