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企业家还要信仰吗?


转型期企业家还要信仰吗?

=于清教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家无疑是角色最鲜明的群体,他们以不同的身份、路径与姿态活跃在舞台上,目的只有一个:获得更多的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我们不能否认民营企业在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中国特定的经济市场环境,让他们在获取财富时必须适应已有的游戏规则,从而在原始积累中写出不同版本的故事。如今,处于世界经济大格局之下,民营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一发展之际,商业游戏规则将突破传统,变得更加有序,更加公平。但挑战所难免,如何实现制衡中的转型,是摆在中国民营企业家面前不能回避的问题。

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更多的得益于人口红利和中国庞大消费群体。在金融危机用工荒和社会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如今很多优势在消逝。缺乏真正的世界知名品牌,更多行业发展人云亦云、走跟随路线,缺乏核心技术造成企业利润一再降低,可以说,中国的企业处境艰难。此时,如果企业家还是一味地以追求财富为终极目标,那企业终不会走得太远。

其实,积累了原始财富的商业弄潮儿们,也有过彷徨。他们身处波涛汹涌的商业大潮中,精神紧张、压力巨大,财富的积累与商场的拼杀让他们疲惫,但在没有信仰的前行中,他们不知如何放下包袱,于是乎,“风水”、“宗教”、“法术”等等神秘而说不清道不明的“术”或“道”,便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身陷“跳楼门”的富士康请来五台山的高僧做法事,以祈求公司可以平静下来。而其核心问题,即一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面临的信任、管理和精神危机却视而不见。这样的闹剧是谁之过?

一般人认为,商人是没有信仰的,逐利性强,但现实决非如此。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人的精神追求便超脱了物质需要,冥冥之中,一种精神力量开始对一切施加作用,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如今的民营企业家,很多都身价不菲,物质上的追求或许已不再被他们认为是自我的证明。在大灾面前,很多的企业家表现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出资又出力,而很多的企业家在平时也一直用各种方式回报社会。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身处转型的企业家,所需要信仰决非只有这些。转型需从企业领导者自我转型开始,个人转变要从内心改造着手,领导者的内心要充满爱。

这种爱,包括对员工的子女般关爱、对股东兄弟般的关爱、对消费者上帝般的关爱、对社会尽职尽责的厚爱。如果企业家不能以爱出发,固执地以财富为目标,步履匆匆地营造着自已的物质世界,这条路会离社会越来越远,对企业转型的困难会视而不见,而最终的结果,将会在缺少信仰的氛围中慢慢低沉。

让人心慰的是,如今,终于有人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思考当初为什么出发,而下一步又要去向何方。

在耶路撒冷饱经沧桑的石板路上,在圣殿山的哭墙边,王石一直在反思:“我们生活、工作、奋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生命的意义何在?”其实,信仰正在成为很多企业家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也经常会问自已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难道只是为了热爱、实现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梦想理由?孔子,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军队,也可以没有粮食,但不能没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最终结果只能是崩溃和涣散。同样,小公司和大公司都是如此。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伦理与商业文明,这些商业法则中不可或缺的企业文化根基与必守法则,在缺少完善市场监管的发展大潮中常常被遗忘、破坏如今,处于时代命门、企业转型之际,我们应该挺身而出,从信仰中找到了立身的根本、做人做生意的原则,用信仰带领企业走上有序、健康、持续的商业文明之路,这是这代企业家应该肩负起的责任。

或许,信仰之中的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荆棘丛生,或许,我们在传播信仰的旅途中饱受委屈,但风雨过后终将见彩虹。带着一颗充满爱的心上路,敬天、、利他你的人生理念与思想境界才能实现飞跃,企业自然也会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明白:公司是社会公器,属于社会,其信仰应是福祉社区、社会和人类,公司才是推动人类进步和商业文明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