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问题的重点是结构性调整
产能过剩和控制产能似乎已成为我国告别短缺经济时代之后不可避免的轮回。本月初,国家发改委主管汽车的政府部门官员再次提出,要坚决抑制产能过剩。目前正值各汽车企业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作为行使汽车项目审批权力的政府部门发出这样的预警,一方面引起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多方争议,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关于产能过剩,有三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我国在建汽车产能是否过剩,如果过剩政府能否控制,应该如何对待产能问题。
首先看看产能是否过剩。按照发改委今年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我国主要30家汽车企业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加上新增项目,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据预测,届时我国汽车销量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平。据此得出结论,“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如此逻辑下,现在提出控制产能的确正当其时。但是,仔细分析,又显得缺乏说服力。关键是,这3124万辆的总量数字该如何“折扣”。该数据来源于企业上报的5年产能规划。按照我国的实际,汽车企业的在建产能多按两或三年后的市场预测进行,5年后的规划相对较粗,大多数企业往往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此外,据说汽车企业上报该计划时,大多不约而同地预留了“弹性空间”。特别是年初时,汽车产能过剩的说法很盛,很多企业担心政府未来将收紧汽车项目审批,大都报出了“上限”。因此,对3124万辆产能目标中所含的“泡沫”,大家心知肚明。
其次,汽车产能能否由政府控制。汽车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市场的力量是最终的主导力量。这股力量的作用,已经为我国多年的实践验证。我国“十五”规划确定2005年汽车销量目标200万辆,结果2002年就达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2010年目标500万~800万辆,结果2007年达到了800万辆,今年预计将超过1600万辆。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汽车产业的发展很难被严格“规划”。经验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严格审批并未抑制住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市场之手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规划数字一改再改。
再次,如何对待产能问题。产能的确不只是市场的问题,的确需要适度发挥政策的科学调控作用。关键要看政策调控的着眼点,是放在单纯的产能总量上,还是放在能够体现公共利益导向的结构引导上。回顾这些年汽车市场的表现,即使在汽车市场高速发展时期,依然有滞销产品;在市场低迷时期,仍有加价售卖的车型。这说明,结构性过剩问题,不是市场之手能够自动解决的,这才是最需要政策介入调控的着力点。讨论调控产能,应该根据细分市场的情况确定,支持符合未来产业方向、符合未来公共利益的节能和新能源产品的产能,限制落后产能。
产能过剩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每隔几年就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企业对市场波动反应的滞后或过度。因此,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更应为企业提供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合理、严谨的发展战略。
20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