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件盗版问题上,微软如何钻空子?


       在我们中国,人们为什么喜欢(商业)软件盗版?是商品软件定价的过高,还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乏?其中,深层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1011日,拜读微软中国梁念坚总裁“关于软件盗版:不容忽视的真相”一文,有感。梁总的文章,逻辑推理十分严谨,讲的完全是大道理,如同和尚在”念经“,不必有什么独到的“新创意”。面对软件盗版,微软似乎显得很无奈,希望人们给予同情。现在,我们设想一种情况:假定有AB两件东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问: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A,而不喜欢B?其中必有深层次的直接原因。那么,是因为AB两者存在差别,而导致人们喜欢A而不喜欢B?实际情况未必总是这样简单。有一种实际情况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出现这种绝对的”选择偏好“,不全是因为AB两者存在什么实质性差别,有好有坏,而是因为人们只认识(或熟悉)A这种东西,头脑里面完全没有B的任何观念。

          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命:A = WindowsB = Linux。根据现今我们国内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你知我知),凡接受国内基础教育的人只知道A,而不知道(或不认识)B,不管AB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差别,选择的最终结果总是这样的:大多数的人选择前者A,除了极个别的“异端分子”可能会选择后者B。我们把话说明白了,用户选择A的直接原因,基础教育偏向A是第一位的首要因素,因为用户根本不知B为何物;用户最终选择A,不论A是正版,还是盗版,不论A的价格是否过高,也不管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否缺乏,这些因素统统都是第二位的(次要因素)。实际上,微软要真心感谢中国广大老百姓(纳税人)无比慷慨地为其培养了数不清的商业软件信徒(或粉丝、用户),区区盗版问题只是一点“小意思”。

          在现今情况之下,如果不存在现代Linux(国产Linux不灵,可以不予考虑),微软梁总所谓的“盗版真相”理论也许能够成立。根据微软梁总的说法,盗版软件大多包含病毒、木马,危害多多,那么,用户为何不改用Linux,而是死活要吊死在Windows一棵树上?是因为Linux品质果真不如Windows吗?请问:用户是从哪里知道这一似是而非的“结论”?经过多年的教育培训,在许多计算机用户的心目中,计算机里面只能有Windows,根本不知Linux为何物。如果微软失去教育这块阵地,那么,对微软而言,这确实是一场大灾难。所以,微软要搞什么“校园先锋计划”,想方设法、不计成本地拼命保住自己的“大后方”。在广大中国老百姓(纳税人)的面前,请微软不要“占了便宜还要卖乖”(指得了便宜,还要公开“叫屈“(被盗版)。老实说,中国的教育体系根本不可能在广大学生面前论证Windows定价的合理性。实际上,我们也不能完全责怪有关政府部门的“无能”(或“无为”),管不了这件事情,归根到底一句话:中国版的Linux在哪里?你(指国内Linux厂商)拿不出好产品,这叫政府有什么好办法呢?在软件盗版问题上,微软中国钻了一个大空子(指“利用我国教育体系的漏洞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活动”)。

          说明:本文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