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思考系列之3:为什么让代课教师选择离开?


  执政思考系列之3:为什么让代课教师选择离开?

  

  代课教师的历史背景根源>>>>>>

  据《工人日报》报道,进入2010年,国家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为由,将对全国44.8万代课教师进行最后的清退。建国后登上讲台,撑起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代课教师将再次无奈告别。

  国家曾在2000年前集中清退和招考过25万民办教师,但随后由于微薄的财政投入不能适应农村教育需求,各地又再次反聘遭清退的民办教师,曾经退出讲台的农村教师们被赋予“代课教师”的新称号再次拿起教鞭。在中国教育投入现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几十万的农村代课老师其实很难真正说“再见”。

  但是,在让代课教师选择离开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他们存在的根源?

  1.公办教师不愿居教乡村

  在条件落后的山区,生活的不便利和信息的闭塞是公办教师招聘难的一个现实因素,公办教师往往不愿意前往执教。

  乡村教学条件艰苦,本来就无法吸引公办教师的住教,哪怕有公办教师大部分也是当地民办代课教师转公办后留下的。因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到外地、到城市也许无法适应。但其实还是他们很多真的无法舍弃乡村的孩子那份渴望知识的眼神。有些地方,不时有师范毕业生分配来,但都是工作不久就寻求调动而无思教学工作。

  欠发达地区每年都有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找门路、拉关系调往条件稍好的乡镇或县城,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则将刚通过考试选招进来的新教师强行分配到缺编的学校。这些从城镇强行派下来的公办教师往往不安于现状,人心思走。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只能就近招聘乡村中较有文化的人担任代课教师,因为那些本乡本土的代课教师才更容易留得住、干得好、干得久。

  2.代课教师成其村教支柱

  很多民办代课教师都是本地高考落选的学子,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才华,而是我们历年的高考体制淹没很大部分人才的才华。这些精英成为民办、代课教师后,在可以说为农村教育做出巨大贡献,没有他们的半公半较的辛勤付出,很难想象我们农村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06年8月,宁夏面向全国为宁夏南部山区招聘初中教师1080名、小学教师120名,计划分配到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等9个县区,招聘对象为应往届大学毕业生。最终,报名参加初中教师招考人数最终只有977人,报名人数未达到计划录取人数。招考结束后,仅经济较发达的省会银川市兴庆区和西夏区就有8名被录取者放弃岗位。

  编制体制害了代课教师前程>>>>>>

  2001年,中编办、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城市、县镇、农村小学的教职工编制分别为19:1、21:1和23:1,这意味着每23个农村学生,财政给一个公办教师名额,而在城镇,19个学生就能换来一个身份为公办的教师。

  这些数据显示:农村公办教师从编制上就少于城镇。城乡编制的差异在客观上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的现实,为“民转公”截止后的代课教师数量的反弹提供了所谓的“行政依据”。代课教师正是这一不合理编制下所产生的特殊后果。

  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自治乡某村小学,此前由3个教学点合并而成。2004年,又被“升级”为初中。2006年秋季开学时,该校有9名教师,146名学生分属9个年级,每个年级学生数量最多的20人,最少的11人。

  按照农村小学23:1的生师比计算,这所学校的公办教师应该为6名,超编3人。但学校的实际运转情况是,所有教师的周课时都在28节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节,全部跨年级、跨学科授课。光从课时量来看,这所学校教师所承担的几乎是城市同类学校教师的两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正是农村教师编制不足。如果再考虑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生源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等因素,农村公办教师困局就更加明显。

  2009年12月21日傍晚,代课老师王安治从他曾经代课的学校离开,今年已54岁的他在拿到600元补偿后被辞退。

  财政困难成其辞退代教借口>>>>>>

  很多地方政府因困于财力,弃公办选民办。但是我们想想看:我们国家每年都有地方教育补贴,然而真正补贴到教育上的有多少?

  其实,民办、代课教师薪水能有多少?还不如公办教师的四分之一,但是他们却能够舍弃外出打工挣更多薪水的机会而立足乡村。这种心态和精神,我很钦佩。我也是在民办、代课教师的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在“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西部地区,土生土长的农村代课教师往往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已经作为教学骨干为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奉献多年。

  代课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刀切全部清退,公派教师又不能及时补充,势必导致农村学校的瘫痪。

  代课教师的离去,并不等于公办教师的补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本在于改革目前的财政支付结构,由中央财政承担主要支付责任。而现今的清退措施,不单本末倒置,还有卸磨杀驴之嫌。

  以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代课教师其实无法清退,它的存在还将是一个实事。中央应该在财政和编制上承认这个群体,弥补历史欠账。毕竟,不知感恩的地方没有尊严。

  我们应该一起关爱这个群体,让他们选择离开,只能给我们农村教育带来无法想象的悲剧。

  因为辞退民办、代课教师,并不意味着农村教育能够长足发展,因为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根本无法挽留那些分配下去的公办教师的去意,而且水土不服,让他们选择离开,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民办、代课教师将是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坚强教育队伍和中流砥柱。

  对于民办、代课教师,我们应该注重他们的实绩和付出,我们都不应该放弃,更不应该让他们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