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模式不会长久


    元旦之后,北京开始下雪,昨天下的最大,从早下到晚,估计超过12小时。瑞雪兆丰年,是中国人爱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应该对农业生产更加适合,对于农业之外则未必。大雪漫天,出门不便,与朋友打打电话,相互问候一下。巧的是,有几个朋友都提到了电影,大概是因为节假日期间,电影比较容易成为人们的选择,但是,瑞雪兆丰年的吉言,似乎不适合电影。
    一个电影圈内人士告诉我,09年12月档期的国产电影大都亏损,投资越大的亏损越大,国产大片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个别小成本电影赚了钱。一位朋友从美国来电话说,一部投资6000多万美元的美国电影,只收回500万票房,虽然有大牌明星号令票房,依然效果有限。如果该影片不能在今年的奥斯卡评奖中通过黑箱操作(中国人往往以为它很公平)得一个大奖,该电影公司很可能就要破产。普遍来说,美国的银行已经对电影融资非常谨慎,资金的限制使得美国大片的前景堪忧。国内外的这两个消息本质上几乎是一致的,电影的大片模式岌岌可危。
    所谓大片,也就是大投入、大明星、大宣传,目的是换来大回报。这种模式源于好莱坞,近年来日益向美国以外的地方蔓延,例如欧洲、印度、中国等等。印度的大片市场情况了解不多,至少从美国和中国的情况可以看到,这种电影模式已经开始乏力,市场的效果令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事实上,大片模式从根本上说,只是一个商业模式,只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因此,从经济上分析这种模式,也许比较容易。
    电影大片从商业上说,无非就是一个“集资”活动,以一个或多个噱头形成市场号召力,金钱投入的越多,似乎号召力越大,老百姓被这种噱头吸引,不管是真心喜欢还是上当受骗,花钱买票看电影,观众人数够多,投资就有了回报。本来,这种方式只对资金雄厚的大资本家有利,随着银行介入,一些本金不多的小资本家,也能够高风险地闯入大片领域,某种程度上就像是金融行业的“高杠杆”。电影就是一个“钱生钱”的游戏:首先有人花比较少的钱,制造了一个“眼球经济”的吸引点,然后老百姓带着钱过来,看一眼,然后把老百姓的钱变成资本家回收的钱。不光是“钱生钱”,电影还具有较强的“一次性消费”的特点,如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尿布、一次性杯子等等,90%以上的电影,在一个档期赌博一次、下了一次住,不管输赢结果,基本上都封存起来,很少几部能够成为经典,长期持久地赚钱。美国的标志就是高消费,电影是消费主义的典型,大片尤其如此。也许一张电影票的价钱对于个人来说并不算很贵,但是,铺天盖地的电影、电影大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弊大于利的高消费。
    电影大片中一个重要角色是大牌明星。大牌明星的出现,主要源于资本炒作,为公众设立一些偶像,以便于大片更大规模地、一次性高消费地集资活动。然而,这种模式的自身困扰在于,一旦把一个明星炒作成人见人爱的偶像,这个模式也就到头了。因为,只要人见人爱,明星的成本就巨高无比。对于资本来说,捧红了明星,往往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于公众来说,无限热爱一个明星,往往等于谋杀这个偶像。如果这一切“悲剧”没有发生,那是因为经济一直在增长,社会整体财富似乎一直在增加,这样的“集资”故事似乎没有遭遇太多的危机。而如今,社会整体财富的增长至少在美国出现大问题,社会财富的泡沫化,也反映到电影领域。电影领域最大的泡沫就是明星。美国特色的明星制是造成这个泡沫的原因,这个泡沫不破灭,电影难以走出困境。
    当全世界都日益关注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电影表面上符合生态、绿色的标准,但是,电影赋予全社会一次性高消费的本质,完全与生态、绿色背道而驰。而在电影行业中,巨额投资的大片又是这种不合理经济理念的集中体现,因此,一旦社会经济出现问题,大片往往最容易遭遇牵连而受挫。除了社会经济的原因之外,随着时间的进程,观众对于明星制度真相的熟悉和了解,公众对于文化内涵鉴别和判断能力的提高,也使得电影大片利用宣传炒作、利用明星效应哄骗、欺骗观众的手法,也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严格意义上说,不光是电影,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图书、唱片、演出等等所有文化产业,都有“钱生钱”的特征,都是以消耗真实财富为手段,因而,文化就是一个社会的“奢侈品”。那么,电影与其他这些文化形态有什么差别呢?首先,从单项上说,电影消耗的社会财富最多、最频繁;其次,电影的一次性消费特征最明显(包括电视);其三,电影、电视的方式,使得它很难传播真正的知识和文化,而极容易沦为单纯的娱乐。中国古人对此的态度很早就被现代经济认为是落后的,然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却应该很好地回味中国古人的态度。中国古人并不反对娱乐,但是,有几个原则:一是反对铺张浪费的娱乐;二是反对一次性的娱乐,注重娱乐的可重复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强调“寓教于乐”,也就是说在大众娱乐中要注重教育意义。这些原则使得传统社会的文化产品在消耗财富和提供精神食粮方面,获得一个较高的性价比。
    当今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状态,使得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对于娱乐和文化产品的要求嗤之以鼻,“钱生钱”的文化产业几乎变成唯一的方式。但是,不管财富的丰富程度达到怎样的水平,浪费都是一件不可长期持续的事情。因此,我们不应一味照搬好莱坞的娱乐模式,而应该同时兼顾中国传统的娱乐观念。去年12月档的国产电影大片我没怎么看,仅看了一些片花和介绍,就此大致可以判断,这些国产大片无非是纯娱乐,没有多少意义。它们在票房上的失败,或许也说明了中国观众文化鉴别能力的提高。并不是说中国一定不能搞大片,但我确实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创作大片的电影人。按照目前中国电影人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搞出来的大片,往往都是垃圾,都是糟蹋社会财富。因此,还不如多搞一些小制作、低成本的电影,少浪费一点社会财富,多给社会提供一点真正的文化价值和精神食粮。然而,在当前中国说这些话,往往没人愿意听,一般都要等到好莱坞反省了,中国人才会跟着反省。这种状态既可悲又无奈。

 

 

相关文章:

美国人是世界高等国民?

波兰斯基:浓缩的西方当代史

 

《隋朝来客》是高台跳水还是纵身跳崖?

铁人精神就是爱国主义

《操场》上的一代人

一言难尽梅兰芳

《南京,南京》——那只令人心碎的手

唐季礼、陆川为何叫板

上影译制厂为何没落?

谢晋给当今导演上一课

海角七号:台湾自娱自乐

不负责任的《投名状》

顾长卫的白日梦

左右:以崇高的名义

贫穷也是一种娱乐?

《苹果》的滋味

姜文:内心矛盾的怀念

《秦始皇》的情色根源

中国电影浮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