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频频破发的“杯具”究竟是给谁脸色看的呢?


  今年以来,随着大盘不断下跌,不少股票都跌破了首发价格。09年12月24日,上市不到一个月的大盘股招商证券在经历了多日的盘整之后,盘中终于跌破31元发行价,成为自去年IPO重启以来首只破发新股。招商证券11月17日在上交所以31元发行价挂牌上市,市盈率高达56.26倍。之后新股破发潮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1月20日今年上市的第一只大盘股中国化学,禁受不住大盘的暴跌,上市仅两周便跌破发行价,成为今年来两市破发第一股。同时,也是本轮IPO重启后,继招商证券、中国中冶和中国重工之后,又一只破发的大盘新股。而在1月25日,新股破发潮蔓延到了曾经备受青睐的创业板。以25日收盘价计算,共有6只创业板股票逼近发行价,这真应了那句流行语“不要迷恋哥,哥就是个传说。”

  今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中国西电,上市首日盘中即跌破发行价,为2006年8月18日中国国航首日破发以来首只首日破发新股。同时,在本月21日上市的正泰电器,高开低走,上市仅六天,今日早盘也破发。

  新股频频破发的“杯具”究竟是给谁脸色看的呢?

  自去年IPO开闸以来,新股的频频破发与目前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募集额有直接的关系,股市的泡沫应该说很大程度在新股发行上。使香港股市平均市盈率在26倍左右,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却高达50、60倍,甚至70、80倍,对此有人还美其名曰“拉高二级市场的股价”,现在的事实是这种发行制度如果不进行改变,很有可能把大盘拉入深渊。

  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化的发行制度不健全,监管层好似彻底放权的“市场化”姿态,让一些机构投资者在其中充当了不好的角色。如今整个市场已接近全流通时代,新股估值却仍然按照旧体系进行,而所谓的“市场化”定价只能是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化,继而给上市公司大把圈钱带来了机会(这里面肯定少不了腐败的足迹)。最终高价发行等于直接向二级市场注入泡沫,给市场的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真正的市场化的价格的形成不能等同于在某些利益相关者制定下的高价发行,而要在相对平衡的约束机制下形成买卖双方价格博弈,最后才能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由于发行人、承销商和保荐人在毫无自我约束的条件下自我定价。这种只依靠卖方市场造就的价格形成机制,肯定会给市场带来冲击,最终让市场发展变得岌岌可危,我想这并不是管理层对待市场的态度。因此,要是管理层真正呵护市场,让市场真正发挥其融资功能,就必须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不要总是紧盯卖方市场,也要顾及买方市场,只有买房和卖方在公平、公正、合理的机制下,才能让市场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