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英年早逝,“挂职制度”值得反思


今天《21世纪经济导报》一篇题为《安徽60名副处以上官员报名接替沈浩工作》的文章。作为安徽人,读后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省直机关也有有这么多的干部在关注农村,并不惜牺牲“小我”而为农村服务。而忧的是,“干部挂职”制度的缺陷,我们需要考虑。

就目前而言,笔者以为“干部挂职”有如下的问题:

一是很多下派干部是抱着“干几年回来好提拔”的心态去挂职的。事实上,绝大多数挂职干部,期满后会得到提拔。

我希望这60名副处级干部中,其他59位都去别的贫困村当书记。

二是机关对口扶持,不如集中财力办大事。现在的下派干部,都会受到原单位的支持,带资金、带项目,成了他们和村民的见面礼。可这些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某个部门的钱。现在由某一个单位“做人”,显然不合适。

三是下派干部,真正能扎根农村的不多,带来农民共同致富的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