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一代


      不需要任何理由,未满30岁的“双刀内裤男”黎恩旺火了。孤傲桀骜的眼神、双烟同抽的摆酷、涂满黑纹的身体,引来媒体关注和特警出动。他身穿内裤手提双刀在东莞闹市区公开讨薪的行为,具备了迎合这个眼球社会的一切“流行”因素。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难给黎恩旺的行径给出解释。有人说他可能是个疯子,但我却认为他很聪明。有人说他是可怕的偏执,而我却猜测他只是在无奈之下策划了一次引人瞩目的讨薪行为。在无法获知黎恩旺真实的行为动机之前,我只能说:谢天谢地。无论如何,一个青壮精干的汉子,提着两把大刀冲到大街上,只砸门不砍人,已是万幸。

      我并不排除黎恩旺患有精神疾患的可能,但从人道主义上讲,我并不会因此而轻易做出“他是神经病所以他犯罪”的武断结论,也不会停止追寻造成黎恩旺如此行径的背后深层次原因。不是所有的罪犯,都有精神或人格的缺陷;也并不是所有的守法公民,就都身心健康。严格意义上说,人人都有人性缺陷。但缺陷如何被放大到犯罪行为,而不是被发现、被修补,才是我们所应该严肃思考的社会问题。即便黎恩旺存在“好吃懒做神经质(媒体语)”的毛病,也不是可以藉此鄙视他的理由。

      社会公众的首先反应是,在给黎恩旺定罪之前,请给他做一次司法精神鉴定。实际上,如果社会的思考深度和公众诉求,仅仅只达到或停留在这一步(其实我们连这一步都悲哀地未曾达到),那么在未来的数十年后,我们将必然因为此时的短视,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做一些孤立无助且收效甚微的弥补工作。在马加爵锤杀同窗舍友潜逃被捕之后,我们还在为维护他应有的精神鉴定司法权利而奔走呼吁;在杨佳袭警案酿成血案之后,我们还在要求给予他公开审判和调查事实真相的机会。但寄托希望于一次一次事后的警醒和完善,是个代价沉重的谬误歧途。

      从马加爵、杨佳到黎恩旺,只是一个沉痛社会问题的不同侧面。我们不能期望等到走投无路的年轻人们提着大刀走上街头后,再去祈祷他像黎恩旺那样,依然存有最后的理智和控制力。我们应当要庆幸的是,但黎恩旺被迫走上街头以类似“行为艺术”般的方式来争夺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自由的时候,他还能不失控、不失常,还记得叮嘱记者,“要记得跟踪这个事情”。

      但总要承认的是,我们在年轻人的成长问题上,已经殆失先机。不知不觉间,历史以十年为一代,又往前跨越了数轮。在“90后”悄然成年之际,整个社会依然充彻着关于“80后”的种种论断和偏见。扪心自问,从十年前“80后”第一次闯入社会公众眼中,到十年之后他们这一代已然跨入三十而立之年,社会有过对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反思吗?有人去关注这个社会给成长中的年轻人施以了怎样的扭曲影响吗?有人去观察年轻人在道德日益沉沦和生存日益艰难的大社会下如何的卑微挣扎吗?

      没有人去研究、没有人去反思、没有人去行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美萌生的“愤怒的青年”和“垮掉的一代”文化流派和社会运动,其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在今日中国可谓更为严重,但我们却从无直面青年思想状态的想法。当年轻人被迫更沉重地担负着整个社会的压力而无从释放时,在“愤怒”和“垮掉”之前,恐怕就会沦为“疯狂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