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喜易“韦编三绝”之探讨》
2010-1-21
《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到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其他古籍有此说法,《辞海》亦有此词条,看来应有此事。而略观古今典型的一些著作(包括现有台湾、北京和广州几位著名学者之作,包括《四库全书》与《续修四库全书》之中的若干著述【注1】),目前暂未见有对此说的异议和进一步的探讨。
在此笔者提供一点点分析思路,以期通过对“韦编三绝”的学术探讨,更深入地了解易经尚未被挖掘的奥秘,更深入地理解圣人如此费心整理经文、精心编排卦序、用心附著十翼的深层意义。如此深入探讨研究下去,或许有助于充分挖掘易经当中隐藏的更多的智慧。
“韦编三绝”【注2】,按通常的理解和解说,是指孔子研究整理易经的时候,用来将竹简串起来的熟牛皮绳翻断了三次,或者按古语习惯说法是断了很多次。根据《史记》的文风和文言分量,笔者比较认同是断了很多次。“三”表示“多”的概念的用法,不仅在《史记》,在《论语》【注3】,在许多古籍上经常采用,易中天教授在CCTV讲课时也采用这种观点。
我们先纯粹从现象分析开始。
博物馆和考古学家们或许可以提供两千多年前所用于将竹简串起来的牛皮绳大概是多粗的,然后,理工学院和科研机构应该可以用实验的方法(也就是今天公认的科学方法。真希望有机构去做做实验,相信有许多热心人会感兴趣并予以支持的),去验证这样的牛皮绳串起竹简之后,卷起来再翻开,又卷起来又再翻开,需要历经多少遍才会弄断,然后再乘以三次(以上)。这样的实验结果,在没有做出来之前,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或者大概的次数。但是有几点,我们是可以做一个大概估计:一是牛皮绳大概要比麻绳耐用;二是将整部竹简易经翻开,又重新卷起来,按每片竹简参考字数和整部易经的总字数,这么简单的动作大概也不是三下两下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第三,如果翻开竹简易经之后,还要看、还要写、还要改的话,很有可能每翻开一次到重新卷起来,需要跨好几个时辰甚至几天时间;最后一点比较重要,就是出于圣人对易经的喜好和赞叹,以及“温良恭俭让”的作风,估计晚年的孔子每次翻阅和卷收都会小心翼翼的。
这样看来,要将牛皮绳串起来的竹简易经,小心翼翼地隔一两天翻卷一次,直到翻断为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何况要翻断三次以上?!。
通过仔细分析(最好有人愿意做实验佐证),我们对深入准确地理解“韦编三绝”,似乎就产生了新的思路:看来“韦编三绝”之事,要么不可能(发生),要么就是别的说法。
笔者认为,“韦编三绝”应有其事,但将竹简易经串起来的牛皮绳不是翻断的,而是故意掐断的。孔子在研究整理易经的过程中,正式的版本经过“三”易其稿。也就是说,现在通行本易经,在孔子及其弟子的手中,已经经过“三”次,其实很可能是许多次的“再版”,最后才定稿的。
如此分析“韦编三绝”背后的真实含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准确地理解圣人在晚年如此费心整理经文、精心编排卦序、用心附著十翼的深层意义。
请各位方家大师指正。
【注1】:
因为目前时间精力有限,暂时未能通览,以后或许有机会的话会继续充分浏览,以求佐证之。
【注2】:
韦编:古代将竹简串起来的材料有丝线、麻绳和熟牛皮绳。用熟牛皮绳串起来叫“纬编”,也叫“韦编”。
三绝:字面上是断了三次。另一说,按古语习惯是断了很多次。
【注3】: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第一》:指的应该是每天经常地(多次的)反省自己,而不是每天反省“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