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而平等——是国际人权和普世价值最基本内容
近日来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个演讲者在台上声嘶力竭地喊着要孝顺父母,并且讲了一个让人声泪俱下的故事。最后的效果是台下的子女们抱着父母痛苦啊。但是我也想爆头痛苦,这个演讲太具有煽动力了,居然能将这种反人性的东西讲的大家都相信,这是一种什么口才和神经啊!整个演讲听下来,我耳朵里就只有一个字,孝。就好象鲁迅只看到了吃人两个字一样,孝啊,孝啊,多少年来,多少人为你生来死去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yOTAxNjY0.html
其实中国一直以来讲究孝,无论古代各种孝的故事,还是今天的演讲,孝文化一直以来如同一个恶魔一般纠缠着每一个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当官的,一旦违背了孝,那么不仅仅是背上千古骂名,被邻里指指点点,更可能是自己失去前途。但是,在孝文化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存在,不仅存在各种对父母的虐待,也包括了家庭里面的不和谐。孝,本来是一种人很自然的感情,源自于人性本身,即使没有所谓孝文化的约束和熏陶,我也丝毫不怀疑孝这种感情会消失。而这种本身人性的东西却被一再强调,本来就是美好的东西也变成一坨屎了,在这种畸形的感情下能形成孝那倒是真的奇怪了。我猜测,这个演讲的举办是因为那所高中(初中)学生与父母之间越来越不合了吧,于是家长和校长们一合计,举办了这样的一场演讲。当学生们觉得自己简直都是混蛋,家长们的目的达到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本来就是及其正常的事情,而且我认为99%的原因是父母的原因。与其不断地讲要孝,为何不去想想为什么会出现了不孝?无奈,我很少见到父母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没当好一个父母,我见过自责的父母只有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入学之前价值观的形成和父母直接相关。可惜,我们的父母们一直以来都是以父母自居,在孩子面前一直输出价值观,但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时,与父母冲突了,这难道还不是父母的责任吗?这时候父母的第一感觉总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到,现在我老了,没用了,你长大了,翅膀硬了……那个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骂功可真是厉害啊,我一直认为骂人不带脏字是骂人的最高境界,其实基本每个父母都能轻而易举达到这个境界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这样,其实原因很简单,没有平等而已。如果父母一直以来都能尊重子女,并且以这样一种平等的观念去影响子女,又怎么可能会出现各种难以解决的隔阂呢?只是一直以权威自居,子女们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遇到这样一种权威怎么可能不反感,怎么可能不离家出走?父母都想了解孩子,却都想以父母的传统角色去了解,我是你爹我是你老母,你把你的日记给我看吧。这恐怕是一直以来我们父母的传统态度。在一个没有平等的环境中,无论是讲孝文化还是坐下来装模作样地谈心,都是徒劳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是父母,有着父母的权威,简而言之就是子女听自己的话。但是如果你只想以一个高高在上的态度去影响孩子,孩子们宁愿去和一个尊重自己的陌生人去交流。
其实不光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国的一切人际社会关系总是建立在一个不平等之上的。今天是世界人权日,没有多少人知道吧?这很正常,不多说。在各种各样的人权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基本都是放在第一句,有兴趣可以去看看https://docs.google.com/View?id=d9bwjsf_57g55t4fhs。每个人出生时候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大自然造物主的一个杰作,唯一不同的是背景,家庭背景,出生年代,出生时间。抛开这一切,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是一个人,就应该享有作为一个人享有的权利。只有在成长中,人们才逐渐分化,无论是成为政客农民,还是工人科学家,不同的是自己的身份,但在本质上,所有人都还是人,所有人还是享有作为一个人的权利。
但是在中国,“人人生而平等”却是最被忽视的一条普世价值。中国从来就没有人人生而平等这一观念。无论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的俗语,还是一直以来的世袭制度,都等级分明地规定了每个人出生时候的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整个中国的历史,包括现在,都是无视“人人生而平等”。正因为整个大体制对于“人人生而平等”的无视,作为个体的个人也完全没有“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对于周围的人大多数人只有两种态度,不是我高你一等,就是我低你一等。在中国,一旦自己有了权势,哪怕仅仅是一点,也会对比自己差报以歧视,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一旦碰到比自己更有权势的,就只会夹着尾巴做人,碰到那些和自己差不多的就会尽可能地想要超越别人。而在中国收到歧视最多的恐怕就是农民工了。一个农民工和一个官员,应该是平等的,可能吗?在这种人有尊卑的文化下,农民工变得卑微,官员变得趾高气扬。因为官员掌握和拥有了一定的权威,有钱,有权,穿着光鲜,而农民工,破破烂烂,本来自己没有什么优势资源,自然而然感觉到一种卑微。先别马上同情这个农民工,我相信,如果有一天这个农民工突然成为了一个官员,那么他必然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甚至比原来官员趾更加高气更加扬。而这个官员,不必说,面对比自己更大的官,必然也是唯唯诺诺低声下气。因为存在这种不平等的文化的价值观,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区别就是有时候你稍微高一点,有时候你稍微低一点。所以,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往上爬,爬到拥有歧视别人的地位,从而转身一变从被歧视的到歧视别人的。我们的字典里面从来没有平等两个字,无论是对弱者强者还是和自己一样的。
我们生来本事平等的,而一旦融入到这个不平等的社会中,马上就分开了高低。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好好学习,全家人都指望着你去光宗耀祖呢。于是在中国你的理想是当一个小丑,你马上会受到老师和父母痛心疾首的批评,没有人鼓励你当一个成功的小丑,去为更多人带来欢乐。在这种环境下,平等可能吗?
人人生而平等之所以放在各种宣言的第一句,是因为,只有当人人生而平等是一切美好价值观的基石,只有当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整个社会进一步的价值观才会被广泛接受,无论是民主,还是仁爱和自由。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面,无论是孝顺,还是友爱,或者真诚,恐怕都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里,大家才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做人的感觉,就不用去歧视那些弱者们,也不用在强者面前夹着尾巴,给人以尊严,同时更是给自己以尊严。
而这个社会要实现人人平等深入人心,任重道远。我觉得需要做的有两件事情:
1,制度。制度方面,建立一种人人一切都平等的制度是不可能的。人平等不是指人一切都是平等的,在能力上背景上人生下来,或者在后天的发展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分异,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成为总统或科学家,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职位。而正确的制度是保证无论是在什么位置都享有在尊严和地位上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尤其是一些有权利的人会受到约束,而不仅仅是享有更多的权利却有同样的义务,别让那些拆迁的人有着强势的地位。可惜这个不是一个人能做的,我们能做的更多下面一条。
2,人心。制度层面的东西也许一朝一夕很难改变,但是每个人的人心都是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去改变的。对于别人,无论是当官的还是乞丐的,无论是大师还是民工,无论是父母还是同学,无论是你的朋友还是反对你的人们,请都报以尊重。对于那些弱者,无论是能力上还是职位上,请尊重别人,让他们感受到尊重,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对于强者,请尊重你自己,请以不卑不亢地态度去对待,直着腰板去对话。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上,请都尊重别人,尊重每一个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请别急着去鄙视别人,侮辱别人,甚至人身攻击别人,即使你不喜欢他。
改变世界必先要改变自己,唯有自己先形成“人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等到这种观念越来越普及了,这个社会的氛围和文化才会逐渐向这方面靠拢。请别小看自己的力量,更别对这个社会失望甚至绝望,请相信,这个社会还有一群人,一群一直在追逐的人,历史的进程只有当这群人越来越庞大的时候,整个前进的方向才会改变。
最后以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几句话结束,与各位共勉: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一个非正义和压迫的热浪逼人的荒漠之州,也会改造成为自由和公正的青青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儿女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云之:中国的家庭关系亟需重整。“养儿防老”的观念日渐式微,这是一种机遇。但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仍然深入人心。改变制度首先要改变人心。个人始终认为,“平等”是人的理性的胜利,而“不平等”是一种动物性,动物世界就是不平等的;“公平公正”和“有限自由”同样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中国文人仍然习惯于在感性世界中占据道德制高点。中国的家庭关系需要重整。否则,独立的个体仍然稀有,平等的社会和自由的思想也依然遥不可及。
中国要前进,文人必须深刻忏悔和反思。中国要变革,必须从家庭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