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成为局限


    最近看了个动画片,是美国的,叫《冰河世纪》,讲的是在冰河世纪来临之前,动物们向南方迁徙过程中的一个动人故事。尽管有些地方感人泪下,但全剧还是充满了美国式的幽默,不仅小孩子喜欢看,大人也跟着乐。我觉得美国的动画片,按中国人的观点大概是为孩子们设计的,但往往成年人也很喜欢看,好象编剧和导演并没有故意把观众做个明确的定位,如果说有定位的话,大概也是“全人类”。 

    这还不是美国动画片的突出特点,和中国动画片相比,在题材上的最大特点是往往着眼于未来去选材,而不想中国动不动就把老祖宗的东西拿来翻排一下。象《唐老鸦和米老鼠》、《猫和老鼠》等等完全以现代的想象见长,并不去挖掘什么历史的宝库。当然,美国的历史短暂的说不出口,和中国比,美国不过是个婴孩,本没有多少历史题材。

    包括美国大片,多是些超级幻想,动辄2050年或者2500年,中国断少这样的片子。中国的电视剧以四大名著为美,至今还常常传言要重排。即便是新编剧本,也是历史题材引人注目,象什么纪晓岚都排到3、4了,清宫戏更是很热了几年。后来还有些戏说的,如《春光灿烂猪八戒》,最近还有一部什么什么孙悟空,说到地都是回头看的思路。中国的动画片吧,比较著名的是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大闹天宫》、《哪咤闹海》,新近排的有《宝莲灯》、《梁祝》等等,尽管手法上吸收了美国动画片的风格,但还是古人的东西。中国的编剧真的是幸运,虽然说工作量也不小,最起码故事框架是先前有了的。而美国编剧就不一样了,必须自己挖空心思从零做起,想想就值得同情。即便是想挖掘一下历史,回头也找不到什么,只好从中国找故事,不是就真的排了动画片《花木兰》了吗?

    似乎值得中国人自豪,但仔细想一下,在中国编剧的省心后面隐藏着一种思维的定式。中国人考虑问题往往要回过头去,向后看,看有没有传统故事,看有没有历史题材,科幻的东西好象和中国缘分不大。就是做点什么事情,也要看看有没有先例,或者是不是古已有之;美国人的思维似乎总是向前看,总是幻想着未来,要写电影,首先就是这思路,断不太愿意从自己的历史里挑拣原料。

    其实,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确实是值得自豪的,有着丰富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的艺术营养。但反过来,单从电视剧、电影这个文化现象上来看,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模式、惯常的思维,成为开拓思路的一个局限。并不是批判我们的传统,而是批判建立在这个传统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影响到中国的多个领域,只要和传统有点关联的,往往就难以走出来、向前看。比如白酒,自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传统酒文化非常可贵地被代代传诵着。但白酒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很对应地体现在白酒文化上来,与工艺和社会发展相比,酒文化的发展显然落后了一大截。

    这也形成酒销售上的一个思维模式了,比如要说明自己的酒好,首先想到的是拉个古人来,造点历史来,形成“古已有之”的印象,并且越古越好似的。历史固然值得炫耀,但并不是酒的全部,甚至已经与现在的酒失去了实际上的联系,就算把酒窖的泥请进国家博物馆,又能够说明酒体成分的什么问题呢?而一些新建立的酒厂也习惯地、自然而然地与历史攀亲,孔府家酒、诸葛亮酒、曹雪芹家酒等等都出来了,要是这些位古人知道了估计先笑掉牙了。就拿孔子说吧,距现今有2500年了,这酒是怎么复原的?这个可能已经非常小了。曹雪芹临死时喝的酒都靠朋友接济,巴不得有自己个酒厂呢!绍兴的酒想打开市场,想了半天才想起个近代的鲁迅来,也只好算个古人了。更有道光廿五,可算找到真家伙了,给复原之说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和信心。甚至洋气十足的葡萄酒也要往古代攀,可惜只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靠点谱,于是被用的烂之又烂。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为什么白酒就不能为现代人考虑考虑呢?现代概念难道不属于酒领域么?从酒文化角度讲,传统已经成为发展的局限甚至包袱,从酒营销上讲,传统概念的路已经越来越窄,眼看到了死胡同了!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