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为什么拍不出《阿凡达》?


  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3D电影《阿凡达》在世界各地上映后屡破纪录。有报道称,截至1月10日,《阿凡达》全球累计票房高达13.35亿美元,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2名。鉴于《阿凡达》是有史以来票房最快超过10亿美元的电影,完全有可能打破《泰坦尼克号》保持了12年冠军的18.4亿美元的票房纪录。
    《阿凡达》上映以来,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不断刷新票房纪录,中国影迷更是疯狂。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几乎每家影院都为《阿凡达》安排了最优先的档期,每天多达20场,可观众仍然一票难求。北京石景山万达影院的总经理说,每天IMAX3D版《阿凡达》的电影票都是提前一天售完。在上海,影迷带上棉被、凳子和零食,冒着零下低温在门口彻夜排队,买到的还是3天以后的票。1月12日,160元一张的电影票被炒到了1000元。在天津,排队购票的人数达到了400人左右。在杭州,3D版《阿凡达》的电影票必须提前三天才有可能预购到。
  一部《阿凡达》掀起了全民观影狂潮,引发了全球电影界的革命性风暴,很多专业人士都同意把世界电影史分为“《阿凡达》前”和“《阿凡达》后”。《阿凡达》成为了全球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
  不仅如此,《阿凡达》还带动了人们对环保、反战、拆迁等社会现象的反思;甚至带火了相关股票。自从《阿凡达》公映以来,出品方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母公司新闻集团的股价已经飙升了12%,美国两大电影院院线股价也涨了5%。在中国A股市场,与《阿凡达》电影相关的影视传媒概念股和3D概念股连日大涨。
  为了避开《阿凡达》的锋芒,国产电影纷纷调整上映日期。导演陆川甚至说,“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
  那么,中国电影人为什么拍不出像《阿凡达》这样的电影?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的电影拍摄技术落后于好莱坞50年;有人则认为,技术设备可以引进,由于中国导演缺乏拍3D电影的经验,要想拍出《阿凡达》这样的影片至少还要等50年。
  我认为,技术和经验都是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察。
  从主观方面看,我国电影导演和编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太悠久、经典故事太丰富了,我国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一次又一次地为人们重现一百年、一千年前的故事,却并没有给旧的故事赋予新的内涵或崇高的追求。虽然张艺谋导演的《三枪》不是翻拍中国的经典,但他也没有创新,而是翻拍国外的《血迷宫》。
  为什么中国的导演没有创新,只会翻拍经典?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在作怪。对照《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更能说明这点。卡梅隆导演《泰坦尼克号》大获成功后,并没有“趁热打铁”随便拍几部电影圈钱,更没有借着声誉翻拍电影捞钱,而是“潜水”十多年认真筹划《阿凡达》。《阿凡达》不仅展示了卡梅隆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处处可见卡梅隆的认真态度和对崇高的追求。
  卡梅隆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导演,是制造幽默的高手,也是煽情的高手,但为了追求崇高,在《阿凡达》中,他制造的幽默和煽情都是点到为止。为了不落低俗,卡梅隆不满足于利用3D技术制造几个飞到观众眼前的物体来刺激观众;甚至不惜删掉已经拍好的床戏,让更广大的观众能够欣赏这部电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专家丁亚平认为:“《阿凡达》是科学和艺术的交融,蕴含的想象和创意要比技术给我们的启示更大。电影在故事情节设计和对人类情感的把握上都高人一筹,正是导演对人与社会的观察、对审美表达的严肃探索,才使《阿凡达》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而我国导演拍摄的贺岁片大多是低俗搞笑的闹剧。
  从客观方面看,我国电影摄制发行的投融资体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电影是高投入、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一般投资公司不敢贸然进入。我国电影摄制公司主要是靠出卖股权换取资金,近年虽然出现了电影版权质押贷款,但仍局限于少数银行的个别案例,至于专业投资电影的PE公司则极其罕见。
  美国则不然,既有专业投资电影的PE公司,又有对整个电影产业链的风险保险。
  在好莱坞,从导演、编剧、演员到摄影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投保,一旦发生意外,就能从保险公司得到相应的赔偿。
  据《纽约时报》披露,在《阿凡达》5亿美元的总投资中,Dune Entertainment和Ingenious Media两家PE公司承担了60%的投资,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母公司新闻集团的投资主要是1.5亿美元的营销费用。
  如果没有好莱坞先进而完善的投融资体制,卡梅隆丰富的想象力可能也会受到资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