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三十万个(我们该如何研究二战史)


    我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我们该如何纪念二战?》,一篇是《我们该如何纪念内战?》。我现在想写的是,我们该如何研究战争史?

    我到过欧洲很多国家,在那些国家旅行,到处都能看到二战纪念物。但是,这些纪念,有两个共同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因为它们和我们的纪念不一样:一是,到处都在纪念个人,从大英海军博物馆到乡村小教堂,那些二战纪念都是针对的有名有姓的死难者个人,无论他们是平民还是军人,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我在英国的乡村小教堂都能看到那些在二战中死难的人士的名册,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简单地纪念“群体”,“民族”,而是在纪念每一个个人;二是,他们的纪念指向和平、指向对战争的反思和批判,没有指向仇恨的纪念。

 

    从报上看到材料,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的一些内容,一位游览者这样描述:“二战期间,共有600万犹太人死在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其中有150万是儿童。在儿童纪念馆,没有电灯光,只有5根长明不灭的蜡烛摇曳着微光,昏暗得让人感到窒息。摸黑进入纪念馆,一个低沉的声音连续响起,那是在念诵着逝去儿童的名字。穿过儿童纪念馆虽然只有短短50米的距离,但却好像走过了50年。走出纪念馆,犹如穿越了黑暗的法西斯年代,好似重生,让人不由得对光明和生命充满感激和敬畏。 ”

    这让我很感慨,早就听说,以色列人的二战研究,他们是一个一个考证,去挖掘那些死难者的名字,一方面,它显示的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珍爱,一方面,是让一个一个真名实姓的死者去控诉纳粹,这要比那些空洞的数字有说服力、有感染力。

    我1990年代初期到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看到大量照片等材料。但是,离开纪念馆的时候,我想不起,纪念馆里是否有死难者名录,又有多少中国学者,致力于每一个死难者生卒年月、身份的考证?把对每一个死难者的史实的考证作为自己的二战研究的方向?目标?重点?中心?

 

    似乎,我们的研究者多数都对30万这个抽象的数字感兴趣,热衷于抽象地维护这个数字,但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而对这30万里的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对他们的生死爱恨他们真的关心吗?如果对30万里的个人不关心,我们又怎能相信他对这30万总数是真的关心呢?

    多一些一个人一个人的考证和研究,找到一个名姓,就在纪念馆里刻下他的名字,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那些死去的亡灵,才能真正说,我们在纪念他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史实说话,让今天日本人相信,他们在中国的确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