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历了金融海啸的洗礼,中央政府从维护国内稳定,确保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包括四万亿投资的一揽子财政政策。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取得了明显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快速复苏,并且有再次创造出癫狂的趋势。上海房地产均价已经在2万元以上,创造了历史新高,其他一线城市的房价也随之高涨,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房价也是水涨船高,社会群众怨声载道。
很多民众都在指责政府的不作为,甚至认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这里存在大量的寻租行为,成为推高房价的一只黑手。中肯地说,社会上发生的问题,基本上中央政府领导人,特别是智囊团,都在考虑解决的方法和方案,只不过一项改革会牵扯到纷繁众多的利益网络,还要注重对民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要注意到中国国家力量在国际社会上的优势该如何保持,所以说政府行动滞后也非其主观因素使然。
这次金融海啸和随后经济快速复苏,其实都在给中央决策者们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两句:光依靠别人不行,关键还是看自己;光依靠政府不行,最终还是要实惠民众。
第一条说的很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很多都是依靠外资和外贸,出口额占到中国GDP非常大的份额,所以被称作“三驾马之一”。不过随着中国国内不断增强,国际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国际上对中国的外贸限制不断加强,再有就是单纯依靠别国的消费能力来拉动本国的生产,最终很多事情还要看别国的眼色行事,所以美国得了重感冒,中国也是一起打喷嚏。如此看来,做内功,增内需,才是最终使得国富民强的正确道路。中央也将2010年的经济工作定调从“保增长”变为“调结构”,用意就是在于把原来不受重视的内需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
第二条,指的是民生问题。中国发展这些年,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且基本上都是增长快于GDP增幅,民众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增长。不过,从相对方面来说,民众的收入水平增长幅度远远落后于GDP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这就造成了国富而民不富的怪相,也是为何中央政府一下就可以提出四万亿的振兴计划的原因。在民众之间也存在着城镇人口富裕,8亿农村人口相对贫穷的事实。所以如何是民众富裕,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居民收入水平。因为从国际很多经济统计数据显示,当一国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相应的消费升级或者消费结构就会发生变化,2009年汽车销售如此火爆就是其理。
有人曾说,中国的发展不是问题,问题是中国到底有没有公平!所以,提高收入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收入分配问题。再分配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一、完善税收制度,坚持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中国征税水平和税收额度其实在国际上排在前几名,高税负也是国内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沉重事实。通过财政税收制度改革,一方面降低税基,另一方面加大调整税收负担,可以为企业和低收入居民减低很大的负担,创造出更多的活力。二、改善民生,特别是对教育、医疗、就业保障、住房保障方面的改革。在美国,一个居民可以轻松的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有政府的保障,很多事情也是可以预期的,但是在国内,居民在对自己人生规划时往往要提出几个问题,房子要在什么时候买?买多大的?带多少款?孩子将来在那里上大学?上大学应该准备多少钱?父母身体怎么样?将来生病了要准备多少钱?等等。为什么国内民众对这问题忧心忡忡,很大的原因是房价涨的太快,学费涨的很快,医疗费用更是一个无底洞。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没有收入不断提高或者相对增长幅度不及房价涨幅,学费涨幅和药疗费用涨幅,这些都给无法让民众自信起来。所以增强对就业保障,对教育、医疗保障,稳定房市,这些都是切关民生的问题,不重视绝不可以!
安居乐业,和谐社会,这是一幅美好的画卷,要谱写好这幅美好的画卷,就需要政府多从民众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提高居民收入,造就一个有强大保障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