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行业至今仍然缺乏一个成熟的整体运作模式,还没有出现全国性大型蔬菜企业,甚至比较有影响的区域性蔬菜企业也属于粗放式管理经营状态。总体上来看,我们的蔬菜营销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这也正说明蔬菜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诱人的发展前景。这种未完全开发行业是中国市场是为数不多的,甚至我们可以说,蔬菜行业是一个难得的待开发的金矿。
反过来我们要考虑的是,为什么中国商品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怎么还保留着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呢?我们知道,任何商品市场的发展都受三个要素的制约,同时,这三个要求实际上也是蔬菜企业管理与经营的三个重点环节。
第一大要素就是需求。蔬菜的需求与民众的生活水平、生活模式、消费习惯有直接的关系,这种需求表现在消费量的变化和对蔬菜品种、品质的要求上,对于我们蔬菜行业来说,更应关注的是后者的变化。从早期的一般蔬菜,到净菜,再到无公害蔬菜,这是从蔬菜品质上的要求来看的;而消费者对于蔬菜品种的需求更是蔬菜企业最为关注的方面。过去那种粗放的、常规的、相对单一的市场需求已经在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变化,精细、绿色健康、品种更多已经成为发展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需求会越来越大。目前,蔬菜需求的高级化甚至高档化应该成为蔬菜企业密切关注的一个发展机会。
第二大要素就是生产水平。一方面,主要表现上培植、种植技术工艺和产品改良、引进上。国际上这一领域是非常成熟的,国内尽管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快,生产环节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难题。应该说,单纯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我国的蔬菜生产水平是完全可以腕足当前以及新出现的市场需求的;但另一方面,就显得比较薄弱了,就是蔬菜的后期加工、储运环节,仅仅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并不是说我们不具备较高的加工、储运技术,主要是因为对蔬菜消费市场的需求认识不到位,尤其对潜在的消费趋势的把握,做不到满足新出现的消费需求,更谈不上引导消费了。这种对蔬菜消费的保守的、传统的认识是蔬菜企业发展的瓶颈,当然认识上的瓶颈总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只要有适当的市场刺激,认识会马上改变。总体上看,蔬菜的生产水平并不存在制约性的硬件问题。
第三大要素就是营销水平。目前蔬菜企业的营销处于低水平阶段,这是蔬菜企业的管理经营还没有完全有意识地摆脱传统理念和模式,有农产品行业的历史原因,也有资金投入不足和智力投入不足的原因。这实际上是我们还没有出现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营水平的大型蔬菜企业的主要原因。蔬菜企业在销售上徘徊在满足一般需求上,缺乏提升营销水平的动力,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蔬菜需求市场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这是整个社会认识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认识会很快提高,蔬菜行业将是不久的将来资金和智力的一大流向。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的出这么个结论,即蔬菜企业在未来几年内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并且市场进入门槛不高、发展障碍较小,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领域和机会。而实际上,能否出现有影响的现代化蔬菜企业、谁将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恐怕也就决定于未来这几年里了。而最有条件把握住这一市场机会的将是具有蔬菜生产、销售经验的行业内资本,外来资本的介入也必须依靠原有企业。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目前的蔬菜企业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在未来的几年内发展成这个行业内的现代化企业,对于具有一定实力的蔬菜企业来说,这个问题更为关注。
我们说过,目前蔬菜企业的低水平发展制约因素重点不在于硬件因素,而更多地表现为认识问题和意识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先树立与新型需求市场相适应的管理经营理念,然后再解决技术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并且,如果理念问题不提升,也就不可能发现技术和操作上应该怎么提升和适应。
而在理念上,我认为最为关键是树立明确的市场主体观念。蔬菜行业从品种研发、规模种植、后期加工、销售策略以及终端销售等等,涉及到很多的环节。由于蔬菜行业的特殊性,往往是几大环节分别归属不同的主体,如研发环节在科研部门,种植在农民,销售主要是依托批发市场、零售散户和菜市场、超市等。一小部分才在称得上“企业”的工厂,这个企业主要是进行后期加工和有限的销售。在这个过程中,谁是市场主体,这个问题是一直不明确的。目前公司化的蔬菜销售机构其实已经无意识地承担起市场主体的作用,但还远远不够。
当前的蔬菜企业应该更明确地承担市场主体的作用,首先应该摆脱简单加工和有限销售的思维局限,把市场调研、品种研发、规模种植、销售策略等等全程环节全部纳入企业功能中来。听起来好象是大包大揽,但只要我们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进行简单比较,就会发展这是必然的发展模式。
从我们咨询公司的角度来看,任何产品都与其他产品具有共性,又有其特性。正因为存在共性,我们咨询公司才有可能进入相对陌生的行业,在研究共性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特性,才能够把握住这一产品的营销重点。这一思路,我愿意也很有必要推荐给蔬菜企业。蔬菜,说到底也是一种商品,只要我们把它定位为商品,那么其他行业的管理经营经验才能够被我们拿来借鉴。
拿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家电企业来说吧,首先要研究的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再根据市场需求来研发新品种,包括功能、款式等等;然后是根据新工艺进行集注改进和生产加工,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小部分零部件是外包业务来完成的;最后很大一部分精力要用于销售和促销。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链条基本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或规划的,这个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脉搏,能够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也能够很好地把握销售渠道和销售效果。
而传统的蔬菜企业在蔬菜种植前的环节上是松散控制甚至是不控制的,这样即不能使蔬菜产品适应市场变化,也很难把握蔬菜产品的质量;在销售上,蔬菜企业往往局限于有限的区域市场,并且销售手段单一。而一旦树立了市场主体意识,那么这些问题都将像家电企业那样纳入企业内部来严格而有效地控制了。
市场主体意识和核心意识,是最观点的一点。在市场主体意识统领下,还要确立以下几个意识。
第一是市场意识。这个问题好象老生常谈,其实对于蔬菜企业来说是个新问题。我建议的是大市场意识,两个层次,一是全国市场意识,传统意义上的蔬菜总是关注产区周边的市场,从硬件上说的受保鲜技术的局限,从软件上说是意识问题。勿以利小而不为,方便面一包才一、二分钱的利润,照样是大市场。先树立大市场意识,再解决技术和操作问题;另一个层次就是品质意识,无公害蔬菜、包装蔬菜,甚至更高附加值的蔬菜形式都可以涉及。这和保鲜、储运技术的解决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市场对高档的、高品质的蔬菜的需求。这样,除了传统需求市场外,又开辟了一个高档蔬菜的新市场。
第二是产品意识。对于蔬菜企业来说,产品意识是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对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高度控制。这就要求从研发开始,直到种植全过程的严密监管、甚至自行操作。研发的环节可以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有条件的可以成立研发部门,但总的原则是过硬的研发能力;种植环节,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这是很好的经验。但对于高附加值产品而言,最好是企业自建庄园,种植环节完全企业化。自建庄园或者叫基地,涉及到耕地使用问题,这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可以尝试耕地使用权货币化转换的老办法。
我想多说几句的还有,这个产品意识还应该包括品种意识,尤其对于加工环节来说,如腌制蔬菜副产品、脱水蔬菜等等,是有很大市场空间的。尤其是传统蔬菜,单价利润是比较低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品序列往往难以为继。而对于当前市场来说,蔬菜后期加工的市场需求是超乎传统思维的。
第三是企业意识。蔬菜企业多是传统企业的底子,或者是农民自发组建的公司,往往缺乏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上相对粗放。而我的建议,是把企业规范化,彻底摆脱旧有的粗放模式,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办法。这不仅是加工和销售的需要,也是在产品意识下高品质产品生产的需要。不把自己当企业,或者轻视自身的全面企业职能,旺季招兵买马,淡季放假停工,是不能够适应我们设计的新型蔬菜企业的。
第四是品牌意识。蔬菜的品牌还不多见,尤其全国性的大品牌基本是零。没有难度早就蜂拥而上了,正因为有难度才有市场机会。蔬菜的品牌,可以有两种用场,一是针对低端蔬菜消费,可以建立品牌命名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零售市场;二是针对高端蔬菜消费,品牌包装蔬菜进超市,甚至品牌命名的冷鲜蔬菜连锁店。
正如我们开始分析的那样,蔬菜企业的发展瓶颈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意识问题。一旦我们从市场主体地位的高度来考察市场,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考察自身,就能够建立成一个大型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真正一体化的新型蔬菜企业,打造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蔬菜品牌。当然,任何事情都存在风险,即便想冒风险,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条件的。成功的方法往往大家都知道,但最终成功的企业只能的少数,尤其像我们所涉及的蔬菜企业。所以,对于具体企业来说,还是要根据自身条件,根据现实市场环境。来设计自己的发展之路,而未必非挤这一个独木桥。
以上只是我对蔬菜市场的一些个人看法,对蔬菜企业的一点点不成熟的建议。需要很老实地告诉大家,我对于蔬菜行业了解得实在有限,以上建议谨供参考,作为开拓思路的闲谈则可。另外,我非常愿意多了解一些这个行业的东西,希望有机会向《蔬菜》杂志的读者请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