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作为消费型大国的特点及经济的持续强势发展,诱使跨国机构逐利的目光紧紧盯住了中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图谋资源、技术和品牌,那么,跨国机构在中国通过并购又想得到什么呢?不难看出他们所图的不外乎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和销售渠道。2005年,觊觎中国几十年的国际并购大腕们,开始从容不迫地收购我们的金融保险、商业服务、消费品、基础材料以及机械等领域的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十大并购榜单中,米塔尔收购华凌管线、凯雷收购徐工机械集团的个案就是跨国公司在钢铁和机械制造业蛰伏已久蓄势而发的典型案例。
米塔尔以近26亿人民币收购华凌管线,是截至目前外资收购A股股权交易额最大的一宗,也是在我国钢铁工业新一轮重组背景下的必然结果。2005年7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出台,新的政策在促进钢铁并购重组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为了达到产业政策规定的生存底线,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中小钢厂以及追求规模效应的大钢铁企业的惟一出路。2005年鞍钢本钢合并、宝钢南下、武钢新布局、首钢东迁等等也同时印证了这一点。
凯雷收购徐工之后,会不会步南孚电池自杀的后尘,着实令人担忧。南孚电池在全国电池生产行业首屈一指,2003年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美国吉列公司收购,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一夜之间就落入竞争对手手中。吉列进入中国市场十年但市场份额仍远远落后于南孚,就这样“兵不血刃”轻松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收购后为了保护大股东利益,南孚从美国市场撤离,在中国市场也全面收缩,目前只是跨国公司的加工车间。同样由于被曾经作为竞争对手的外资企业收购而日渐势微的民族品牌,还有活力28、小护士和3721网络等等,不胜枚举。回到凯雷对徐工的收购的案例,美国机械制造巨头的卡特彼勒曾在收购中夺标呼声最高,后被凯雷赶上。凯雷作为一家逐利的投资机构,一定条件下进行转让套利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所以卡特彼勒仍有机会从凯雷手中取得徐工的控制权,徐工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南孚呢?
境外资本,中国掘金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