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让股权——中国引进外资的战略失误
关键词:孙立坚 引进外资 战略失误 绥靖政策 国债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美国持有中国内地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总计550亿美元。而美国持有的由中国香港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是650亿美元,由中国台湾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是410亿美元。中国目前总共持有1.6万亿美元资产,其中,美国国债占到8000亿美元左右。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8年底,美国持有的外国债券和股票近4.3万亿美元,比2007年底的7.2万亿美元锐减41%。其中,美国持有2.7万亿美元的外国股票,1.3万亿美元的外国一年期以上长期债券,3000亿美元的外国短期债券。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从美国持有海外资产的结构来看,更多的是股权投资,美国通过跨国企业到海外进行股权投资,进而逐步实现这些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可以说,美国持有国外资产重在实现战略投资,而中国持有美元等国外资产多为追求保值,而这也是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美元资产总量近50%的原因所在。”
美国持有的多是西方国家和经济自由港的股票和债券。其中,英国排名第一,为6470亿美元;日本第二,为4030亿美元;加拿大第三,为3780亿美元,其后是开曼群岛、法国、德国、瑞典、荷兰、百慕大、澳大利亚。
美持有人民币资产与中国持有美元资产差29倍,原因何在?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孙立坚教授分析说“之所以较少投资新兴市场国家,一是可能这些国家的环境不够成熟而对其构成吸引力;另外可能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开发度不够。”言下之意还是中国的开放程度不够。同时孙立坚教授还指出:“目前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管理仍较为严格,而且在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前提下,美国也无法大量持有人民币资产;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资本账户总有开放的一天。到时,美国人民币资产的持有量一定会大幅上升。”
这是本人无论如何难以苟同的。
相比于下面的问题,追究造成这29倍的倒挂的原因已经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问题。
下面的问题是: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这些民间的敏感人士的深切担忧,甚至昭示着中国引进外资的战略性与方向性失误。所谓方向性失误在于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以及加入WTO、从商业化到产业化的递进、从民族化向国际化的倒戈等因素所决定的。
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GDP与财政收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力得到了巨大的增强。但国力的增强是以百姓的生活满意度与安全感快速丧失,良田与耕地,自有房产等资产的快速流失、官与民、民与商、商与媒、民众与学术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传统价值观念的急速萎缩等因素为前提的。
更重要的是,这是以中国向国民收取未来的收益,并把中国自身的未来出让给国际社会的代价换来的。
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眠”!前辈的这些警世语言似乎早已被当今之中国忘到了九霄云外。从农业到制造业,从矿产资源到有色金属资源、从服务业到金融股指,从QFII到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中国几乎已经将整体经济的所有“敏感地带”都没有隐私地朝美国人开放了。
这方面的事情以加入WTO为加速器,已经到了倾覆的边缘,关于这一点,本人已经在以往的数十篇文章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即使是中国已经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作出了重大贡献之后,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都在9月2日见了温家宝总理之后,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为全球经济显露复苏迹象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国应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是考虑过早退出,这将有利于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复苏。
那么中国未来是如何被外资控制的呢?
核心就是把股权甚至控股权单纯以对方出资比较高就转让给了外资,甚至全盘让外方收购,而且很多收购都是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甚至以不良资产的名义,被外资相当廉价地收入囊中。
这就是将主动权、话语权甚至决策权拱手相让。这不仅意味着把自己的现在,也意味着把自己的未来的命运拱手相让。甚至总是有被插草标卖身的感觉。
一旦主动权旁落,虽然表明别人看好自己的未来,但毕竟别人的看好是靠不住的,外人永远不会有一起过一辈子的心思。资本从来都仅仅关注所做的事情可以带来的长期或者短期利益,而不是所做的事情本身。把话语权出让给资本,特别是国际资本的感觉,就如浮士德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一样,留下的仅仅是空荡荡的皮囊。
大约是中国人历史上穷怕了,看到钱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可以买多少日常用品,可以足够全家人吃多少年了。而没有看到那么多年虽然生活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故乡、甚至自己的家庭,但总会有莫名的寄人篱下的感觉,是那种失去灵魂自由、心灵家园荒芜的陌生感与惶恐,更不用说那些年过去之后的生活压力如何去面对的问题。
大约中国政府是太希望通过在短期内带给百姓物质享受来证明自己执政能力的高明,在国际社会得到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认同了,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地把一切可以换来钱的东西尽可能快速地变现。虽然这从特定的角度讲未必是卖国,但总是会让本人这样的“好事者”为中国的未来而担忧。
我们不是排斥引进外资,但假如外资的引入是采取股权、控股权、话语权甚至决策权的出让为代价,就势必是一种短视的自杀问题。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的海外投资,海外的产业龙头不让中国买,资产与资源类的项目不让碰。即使你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也被冠以有政治与意识形态的企图为原由而被拒之门外。
不是像TCL那样收了之后就被证明是垃圾,就是像联想般地溢价收购顶级品牌,然后是瀑布型的亏损;或者就是中海油、中铝这样的跟目标公司谈了长时间的恋爱之后,却被对方的父母告知——担心你小子图谋不轨,担心我女儿的人身安全问题,并会波及我整个家族的安全问题而被迫分手的;或者是如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那样,被绚丽的包装迷失了本性而去收购那已经奄奄一息、注定不久于人世的机构。
既然不让收购、不让控股甚至不让参股,那么允许我们投资的是什么呢?
海外国家与地区恐怕让我们收购的也只有长期与短期债券为主的货币了。
这可以说是风险最大的投资了。因为在纯粹市场经济的国家,其货币的汇率,每天的波动幅度在3%-5%之间是很常有的事情,更何况还会有各种人为的货币政策,毕竟债券虽然有一定的利益保障,但终究是一个数字游戏而已;而且通常都是以货币方式结算,而货币是什么呢?印刷在纸片上的图案罢了。
更重要的是那需要以对相关国家的信用认可与推崇为前提,购买了一个国家的国债,就意味着要维护并推升那个国家的信用指数,如此才会让自己所购买的债券不至于贬值,因为只有别的国家与政府追捧,才能够让自己的债券不至于迅速缩水,甚至发生了地区或者国际冲突,在立场方面都是投鼠忌器的。甚至会导致新时期的“绥靖政策”!
利用外资的更好方式,不是让外资参股、控股甚至全盘收购,而是给其固定回报。
毕竟经营风险只能由项目方来承担,否则就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给予资金投入。给外人多一些话语权的方式总是有一种被人看不起的感觉;不要试图把风险转嫁给资金方,相反,需要给我们留下一些话语权。
当然,每个投资人都很挑剔,不赚钱的项目根本不投资,对赚钱的项目又都很贪婪,对赚钱的项目又都是充满焦虑与恐慌的,总是希望把利润回报的开始时间缩短,把回报的周期拉长。
因此,中国引进外资的战略失误绝对是巨大的。
股票是应该留给自己人的,而利息是可以给别人的。
或者说假如可以让其他国家与政府购买自己发行的国债,则定会在货币政策、金融与投资领域、甚至在外交、军事等方面,都会带来极大的衍生效果。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