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连续震荡走低的当口,扩张激励的政策从前期的全力“保增长”转向“调结构”带来了宏观运行的不确定性。调结构意味着政府对新增投资的限制,背后是信贷的减少,这让市场产生对宏观经济二次探底的与流动性继续紧缩的担心。
中国目前结构失衡的现象颇多,不独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经济增长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中央与地方投资结构、虚实分离的结构等都是调整。结构调整是长期的制度建设,是老生常谈。
在财政压力、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博弈中,产业结构调整将不会对投资产业实质的影响。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它也将会是无疾而终。
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将会在2010年的三季度,现在谈论将会为时过早。
从短期的技术操作来看,结构调整最可能是将负债扩张的主力从政府向居民个人转变,从投资向消费转变,近期的政策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是政府在通过补贴诱引消费以消化过剩产能的主动之举,也是中国历史上走出经济危机的经验之举。
在重新过渡到以消费升级为核心的复苏之路时,以虚补实必须成为政府的政策核心,因为它适合了消费升级的要求。一个基本的逻辑是,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500美元,消费有自然升级的要求。另一方面,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还不够大。
因此,虽然目前大家都认为房地产价格过高,但是在经济复苏的大框架下,房地产可能不得不被启动。理解调结构的真实意图,将会减少宏观运行的不确定性,从而做好资产配置。
市场在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变的基调中战战兢兢度过了两周,其实对于什么是“调结构”市场并无统一的认识,只是认为“调结构”必然会引退宏观运行的不确定性。
武巍认为:对于政府来讲,要做的事情无非是两类:短期的政策操作与长期的制度建设。调结构是长期的,是政府一直在推进,市场也在不断自我强化的事情,不过被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所打破。在二季度经济增长超出各方预期的背景下,政府重提结构调整,并不表明他将放弃既定的负债扩张方针,只是在刺激高峰已过之时,将工作重心回到日常事务上而已。
结构调整包括的内容很多,我们认为市场要关注的不应该是老生常谈的产业结构调整,而是负债扩张的结构。中信建投的研究结果表明,负债扩张的主体结构已经从政府、企业转向了个人,相应地,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了经济复苏的主力。
市场的风险在于经济增长主力在接力棒的交接过程中,可能的踏空,目前市场的担心不过如此。
“投资拉动”正在转向“调整结构”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