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经济”与“智慧之德”
可能的确如此。知识也是一种资源,存在一个利用效率的问题。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来取得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知识经济”已经很难全面概括当代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原因在于,当代经济活动不仅需要大量知识的参与和支持,而且还需要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思考怎样运用知识的问题,怎样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和效果。而“智慧经济”很巧妙地把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用一座桥连接了起来,既强调了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又凸显了怎么巧用知识的思想。
在我们看来,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潜能,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这是社会的财富,也是改革的原动力。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部门,要实现可持续、快速而有质量的发展,关键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让决策有智慧。
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需要把有思想、有知识、有见解的人集中起来,共商大计。一个决策班子也是如此,决策者的智慧是有限的,一定要善于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仅靠少数人说了算,决策就难以科学,发展也不会健康。
于是,接下来的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智慧的经济反映的是智慧的领导;反过来,只有智慧的领导才会有智慧的经济。
有意思的是,与“智慧经济”相关的还有一个“智慧之德”的概念(霍布斯——“智慧的美德”)。我们所理解的“智慧之德”,是为人所称道、珍视并希望自身具有的心理能力,通称为良好的智慧。
最能引起智慧差异的激情主要是程度不同的权势欲、财富欲、知识欲和名誉欲。正如没有欲望就是死亡,激情淡薄就是愚钝。对每一事物都抱着无所谓、漠不关心的情绪,便是轻浮和精神涣散,而对任何一种事物的激情比旁人一般的情形更强和更激烈,便是所谓的癫狂。沮丧使人发生无原因的畏惧,这便是通称为抑郁的癫狂!
如此看来,所谓“智慧经济”,是站在俯视者(管理者、或上层人)的角度来看的,是希望决策者、当权者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能够广泛持续听取和收集社会公众的意见和诉求,能够采纳大多数民众的正确意见。倾听能使政府更加开明,也更值得人们信赖。而所谓的“智慧之德”,是站在仰视者(下层人、或社会大众)的角度来看的,是希望社会公众怀抱一种激情、一份责任,去工作、去建言、去追求,共同为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