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百年论坛:贸易是工业革命的先导


                 贸易是工业革命的先导

  贸易是生产能力提高的源泉

  任何社会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流通,而且几乎可以说,仅仅是流通。流通的区域越大,成果也就越多。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许多产品不再局限于当地及毗邻地区,它们的买主遍布全国,甚至域外。一个地区可以得到的资源不仅来自本地的蕴藏与生产,而且有部分来自贸易。按照重商主义的说法,国外贸易是一国的大财源,特许公司的成立、政治家对航海事业的大加鼓励,都是为了贸易这一目的。因此,贸易是生产能力提高的源泉;贸易是社会进化、国家富强的重要原因。

  如果没有一些商业活动走在前头,工业进步就几乎没有可能。在大工业时代以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并不依靠它的工业的重要性。荷兰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荷兰在17世纪是全世界的头等商业国家。但是,荷兰船舶所装载的东西并不是荷兰的货物:这些船舶把东印度和西印度两个殖民地的产物、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金属或者东方的宝贵织品同样地运到各个目的地去。荷兰最重要的造船工业只是海运商业的辅助物,即使它的存在不是由于海运商业,然而,它的繁荣却要归功于海运商业。

  英国的经济威望直至十七世纪末仍然是次要的。自新世界发现时起,它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大大地增强了,但它并非一下子就获得很多好处。很久以来,英国就切望获取海上霸权。然而,直到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法》时,英国才逐渐拥有海上权威。到18世纪英国在变为典型的工业国,即变为拥有矿山、制铁厂和纺纱厂的国家以前五十年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商业大国。正如一句名言所云:这是个商人的国家。
如果说出口贸易刺激着已有的工业,那么进口则引起新工业的产生。在英国,商业走在工业变化的前头,并决定了工业的变化。穿在身上的财富——棉纺织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 “增长型产业”,但是它的胚种是由东印度公司的海船运到英国的。丝纺工业是从意大利抄袭来的,并且是由法国难民在南特赦令取消以后将其移植到伦敦郊区的。

  建立一个“亲近”消费者的商业渠道

  国内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销售场所。新发明产生的最后一步,是向几百甚至几千英里以外的购买者做广告并进行配送。如果不能将其产品以快速而便宜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他们的发明还是会受到冷落。建立一个“亲近”消费者的商业渠道,将批量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竞争力。如果生产成本很低,而交易成本很高,消费者也很难获得价廉物美的商品,甚至会与某种商品绝缘。

  中世纪时,机械交通运输的缺失只是贸易问题的冰山一角,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道路通行税的征收。在现代,道路通行税是指使用修缮过的道路所需缴纳的费用或边界关税。然而在19世纪以前,许多地方统治者垄断了道路通行税的征收,并将此作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他们把收费点设立在河道和关口等交通要塞上,这样商人就无法逃税了。

  相较于欧洲大陆,英国拥有出色的国内运输业。沿海航运、运河和道路为之提供了一个运输网络,这是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无可匹敌的。英国是个岛国,国土狭长,任何一个地点离海都不超过70英里,且海岸富有很深的河口和避风港。海岸的开发,使英国有可能通过海路来建立各郡间的联系:纽卡斯尔的煤是从海路运到伦敦的,苏格兰的牲畜也是从海路运往诺福克郡去饲养的。

  商业通道的阻塞“捆绑”了现实性需求

  16—18世纪,英国市场体系在扩展的过程中,其国内关税逐渐减轻或废除,变成了一个没有关卡的经济统一体。无论是沿海还是内陆的市场都能顺畅地与全国的市场网络相连接,以伦敦为中心的全国性市场网络体系已经形成,这明显地胜出了当时西欧其他国家。

  但在法国,一车从南特运到讷韦尔(约270英里)的食盐,沿途需要征收的费用最后是货物本身价值的4倍。这套收费系统将全国分裂成大约30个区域,破坏了所谓统一的国家经济的表象。法国学者克罗泽指出,“在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人之所以在技术上领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在欧洲各国中唯有英国建立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市场,物品和人员可以在这个市场中顺畅地流动。”
苛捐杂税会将辛苦劳作破坏殆尽。如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马拉冰山成本”微乎其微,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其信用、契约等商业文明程度还不够高,收费系统依然使市场处于分裂状态,产品进入内销网络或渠道的成本高过出口关税和运输成本。一些企业的产品,即使进入了内销网络,也要缴纳高昂的“进场费”,且产品销售出去之后,还会扣压供应商的货款。商业通道的阻塞和商业服务效率的低下使一些现实性需求被“捆绑”了起来。

  经济已起飞的国家来说,生产和投资已不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只要有市场需求,资本可以立刻转化成产能。因此,如何提高商业生产力,将批量产品便捷地、便宜地送到消费者手里,仍然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