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严肃性与娱乐化的统筹兼顾


 都市报严肃性与娱乐化的统筹兼顾

                                      文/孙云苓

    一般来说都市报都是区域性的报纸,其受众相对都是集中的,其办报人和读者都是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家长里短”的紧密。越是这样,都市报的严肃性和娱乐性才难把握,不下一点功夫都市报的严肃性与娱乐化还很难统筹兼顾,这要分别从市场、受众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来科学甄别。

从我们党提倡的新时代意识形态来说,都市报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严肃报道,无疑就是反映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中之重,但这样的报道也最容易僵化和“八股”,也最容易让读者一翻而过。受互联网的冲击,一般的“轻薄”的新闻报道很难引起读者的青睐,尤其现在的读者要相对成熟了很多,一个崛起的中产阶层新市民媒体市场也呼唤新的都市报严肃新闻,所以都市报的严肃新闻报道的改革和创新也刻不容缓。

严肃的新闻内容越来越需要选题慎重,需要更加强调其权威性,要有计划的策划一些重要选题、挑选精干人员重镑出击,某些方面不妨借鉴国际上顶尖杂志新闻专题的运作模式。这方面美国19201930年代崛起的新闻杂志的新闻报道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下,他们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发展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下,尤其我们要清楚即使美国的报刊也经历过严肃新闻报道和意识形态的考验。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创刊于19233月。实际上,《时代》周刊创刊时的背景就是周刊的一般性资讯无法与电视新闻、报纸抗衡 ,唯一可以去发展的空间就是信息的权威性,这与现在的传统媒体遭遇的互联网冲击是一样的困境。信息的权威性实际上是一份新闻周刊综合实力的反映 ,至少是其新闻的采集能力、分析加工能力以及后期制作能力的全面体现。事实上证明,当时的《时代》周刊的决策是正确的。

《时代》周刊重视严肃性和权威性,注重运作策划性的大新闻,但是《时代》周刊也注重文体、娱乐新闻方面的的报道,对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英雄》、冯小刚的《大腕》都进行过重点报道,中国著名演员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章子怡等都曾作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进行过报道。

关于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时代》周刊的“事实核查员机制”很值得我们都市报学习,据《时代》周刊总编辑詹姆斯·凯利介绍,《时代》周刊除了专业编辑记者、撰稿人,还有27个人作为“事实核查员”负责每篇文章的事实核实这项工作,此外还有5个人专门负责调研资料工作。用詹姆斯·凯利的话说:“作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即使母亲说‘我爱你',他也会去寻找证据验证这句话。”(见《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王栋著,作家出版社)

《新闻》周刊是美国仅次于《时代》周刊的新闻媒体,创办于1933年。实际上,《新闻》周刊与《时代》周刊一直是激烈竞争的,这种品牌竞争类似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是良性竞争。《新闻》周刊与《时代》周刊比起来,在选题的运作上要相对轻松些,从意识形态上讲更自由主义一些,更愿意接受非传统的理念,它的新闻一般没有那么严肃,比较靠近娱乐、“软新闻”也更多,涉及的领域多在体育、旅游、美食、健康、大众文化等方面。

其实在美国,政治始终也是很棘手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即使《新闻》周刊这样的杂志对政治新闻也是很谨小慎微。一度受互联网冲击,《新闻》周刊也担心过自己的发展空间,但事实上还发展的很不错,发行虽然没有《时代》周刊410万份那样多,但320万份也令很多其他杂志所羡慕。

《新闻》周刊的负责人罗恩·嘉维斯说:与《时代》周刊比起来,“我们更轻松、新潮一些。”“我们使用更多的口语,但不会庸俗,不会为了吸引读者牺牲品质。”《新闻》周刊的新闻并不一定是突发的新闻,而是一点点渗漏出来的新闻,比如生活方式的新闻。很多重要选题,他们都是团队作业,五六个人一起参与一个报道,最快他们18个小时可以出一本杂志,比如《戴安娜特刊》就是18个小时编辑出版上市的。(见《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王栋著,作家出版社)

从市场和受众角度来说,现在中国的都市报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已经成为当下一种不争的事实,可以说一派繁荣景象,被读者和市场热捧的八卦新闻已经成为都市报的重要板块,也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日常报道内容,但娱乐化不等于庸俗化,美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参考下,即使“软新闻”也要有严肃性的意识形态意识这根弦,只有这样都市报的新闻报道才能离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靠近一点。

                            (转自《今日信息报》2009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