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明天更美好
记者 张敏洁
渭河,一条见证了关中辉煌的历史之河,也是一条充满着机遇和希望的未来之河。
然而,这条流淌了几千年的河流却在二十世纪的末期发生了危机。今天,站在伤痕累累的渭河边放眼望去,我们却痛苦的发现,渭河的生态价值正在消减,甚至连沿岸城市的生态安全也在面临挑战。 面对今日之渭河,我们该何去何从?。
正视渭河水环境现状
渭河之于陕西的关中地区,从最初的滋养浸润,到后来的危害威胁,直到2003年达到了人水对立最激烈的极端状态,似乎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
2003年的8月下旬,渭河的洪峰流量不足1954年的一半,然而却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损失巨大。这让我们不能不正视渭河的现实。
据了解,目前渭河溯源淤积的前端已越过咸阳河段,而渭河西安段因为河床升高则成为事实上的“悬河”。渭河北岸为高阶地,一旦发生洪水,只能危害南岸地区。专家据此预测,随着渭河河床的不断升高,西安北郊低地的内涝灾害将不断加重。
而与此同时,渭河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渭河水资源短缺是主要矛盾,地下水长期盲目超采,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过量排放,垃圾随意倾倒,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逐渐丧失,水污染严重,渭河沿岸有些地方河水黑污,气味刺鼻,人们不得不掩面而过。千年流淌的渭河,已经到了不得治理的状态。
治理渭河的西安样板
作为中国西北部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作为陕西省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属特别重要城市,加之城市北部是未来重点发展区域,区内有郑西客运专线、北客站等众多城市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汉城遗址等重要文物古迹,因而,客观上要求西安必须对渭河的生态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2008年4月,西安市委常委会毫无悬念的通过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规划》,而按照《规划》,渭河西安城市段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建设集高科技产业、旅游休闲、商务金融、居住、生态等为一体的滨水特色功能区,打造风光秀丽的滨河生态景观廊道。
而据介绍,整个《规划》西起西咸交界处,东至高陵县耿镇,全长
《规划》指出,作为西安未来的城中河,渭河必将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土地资源,将成为拉动西安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载体。
不仅如此,西安还将加强对入渭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现有水源地、河流自然岸线和湿地。按照《规划》,近期将建设4座污水处理厂,改造幸福渠、太平河,实施氵皂河治污工程,完成滨河大道建设,完善区域路网建设。
而根据《规划》的安排,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的第一阶段到2011年,基本完成渭河城市段治理的主体工程,届时,渭河城市段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高度整合和跨越,而构建生态文明,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西安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座具有自然和人文魅力、改革和创新活力、开拓和发展潜力的城市,西安市重视生态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从未懈怠,为之付出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执着努力。
而近年来,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西安也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实践中,西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始终贯穿着生态文明的思想,生态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成效日渐显现。
可以肯定的是,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也必将把西安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更新阶段、更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将是西安在构建城市生态文明道路上累累硕果的重要显现和升华结晶,也将成为西安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陕西120亿再造渭河
不仅如此,2008年10月28日在西安阎良召开的第二届渭河论坛也提出,陕西要用120亿元从汉江流域引汉济渭,引水救关中,初步计划2009年10月开工,2015年建成,相当于“再造”一条渭河。
而一些专家也据此认为,即将开工的引汉济渭工程意味着渭河的真正重生,但实施这个工程却需要陕西为之付出120亿元的巨大代价。
诚然,对于财政并不充裕的陕西来说,120亿元大约能给农村买200万头奶牛,足以支撑起一个巨大的产业;能使30万户山民顺利移民搬迁;能买3亿棵树苗,按每平方米种两棵树苗计算,可为陕西增加1.5万平方公里绿色。 然而,账并不能这样算,面对已经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必须付出代价,否则今后陕西人付出的恐怕不仅仅是钱。
根据预算,陕西120亿元的付出则可以每年从汉江流域向关中渭河调水15.
综合治理全面启动
事实上,面对渭河的现状,近年来陕西省相关部门也逐步认识到渭河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开始加紧制订治理方案。
对此,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办公室主任任富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该局在陕西省水利厅和黄委的领导下,正在全力以赴配合有关部门制订渭河治理的相关规划,并为规划的早日启动实施不懈努力。而这其中也包括了国务院已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陕西省政府已批复的《陕西省渭河流域重点治理五年治理规划(2008-2012)》,编制完成了《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规划》,正在进行 《渭河流域综合规划》、《陕西省渭河水环境生态建设规划》。而这些规划是强化渭河治理与管理的重大举措,为维护渭河健康生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总工程师郭岗也表示:渭河是一条河情复杂、治理难度较大、洪涝灾害频繁的河流。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渭河治理的各项工作和行动上,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水利变成维护渭河健康生命的基本要求与具体措施,需要我们进一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维护渭河健康生命,建设流域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政策层面。维护渭河健康生命,是一项关乎流域社会发展、关乎沿渭群众利益、关乎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从政策、规划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在渭河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流域生态补偿等方面,加强渭河生态治理保护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渭河治理与保护的信息公开,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深度,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渭河治理与保护的热情;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兼顾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区域的利益,协调处理流域各相关方的关系,探索和研究流域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和途径。
二是经济层面。必须结合渭河综合治理的实施,加快构建渭河治理的基本方略和体系;必须深入分析研究渭河生态环境的变化,结合秦岭、渭河、北山的治理与保护以渭河为轴构建关中生态圈,用关中生态圈支持大关中经济圈的又好又快发展。以节约保护渭河水资源为本,在全流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文化层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灿烂的渭河水文化孕育了华夏文明,应紧密结合渭河治理的实际需要,纵古贯今,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整理、传承和弘扬渭河水文化,宣传渭河治水人物,建设渭河文化示范工程,使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研究、发掘、保护渭河的精神源泉,成为我们共同治理渭河、凝聚力量的不竭动力,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是要从哲学、美学、教育、河流伦理等方面,加强研究,注重渭河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自觉承担保护渭河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保护渭河的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热爱渭河、亲近河流的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郭岗建议,构建秦岭峪道文化,发现、挖掘、整理、开发、保护、限制相结合,最重要的是限制,为渭河留10至20条不开发的南山峪道,将原生态峪道留给后人。后人可将已开发的和未开发的做个比较,看看哪种方式更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
而经过多年的治理,目前的沣河和涝河已经恢复生态。据了解,规划期内,咸阳市要实施沣河、泾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西安市要实施涝河生态治理工程。在保持三条河流现有良好水质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削减现有污染,控制新的污染产生,争取三条河流水质持续好转。
对此,郭岗表示,渭河流域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进展仍较缓慢。而由于渭河流域还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功能脆弱、湿地退化等问题,渭河流域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果巩固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因此,为进一步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今后五年,要重点加快渭河流域水保生态工程、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程、渭河河道绿色生态工程的建设进程。将渭河建设成为生态型河流,其排洪灌溉、气候调节、景观休闲等功能得到初步恢复和完善,使渭河中下游河段成为关中经济区一道靓丽的绿色生态走廊。
“而水土保持见效慢、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三门峡水库在汛期使渭河水倒流,支流堤防裂缝多、动物洞穴多,这些都是影响渭河安全的短板。
因此,要修建水库解决淤积问题;增加堤防抗洪能力;三门峡水利枢纽要在汛期保持常泄状态,不能再在水库里蓄水,只有这样,渭河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重现昔日风光。”郭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