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活在今天


下午,从普集路火车站临时托运站出来,在往报社赶的路上,在大窑沟和中山公园转车。
大窑沟一带正在改建。从小港那边向东走,穿过铁路桥,看到原先的厕所位置正在施工,在老大窑沟车站和对面胶澳电气营业所旧址之间的街道上空正在修建一个什么跨街建筑。堂邑路邮局西对面也正在施工,一座立交桥的桥墩和一截高架路已初具规模,显然这是快速路三期与海底隧道连接的路段。站在市场三路、中山路、济南路、堂邑路四条路的路口,向南望去,中山路西的建筑前,搭起了脚手架并围起了绿色的防护网,这里也在改造。
虽然身边有川流不息的车辆,虽然有路人诧异的眼神,可我还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这里,是儿时再熟悉不过的大窑沟吗?那个低矮的桥洞子哪去了?桥洞子东侧那个土产杂货店哪去了?那个臭烘烘但却常常人满为患的大茅房哪里去了?在暮色里,南边遮挡着防护网的街道,北边兀自独立的立交桥桥墩,还有老6路车站上空正在建设的不知名的建筑,以及刚才从渤海路路过看到的新建的电气化铁路,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好像是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
再往前走,中山路两边的建筑一律被彩色的涂料粉饰一新,一些老建筑不见了踪影,即便是幸存的也面目全非,例如中山路与曲阜路路口,路北的老青岛饭店自不必说,原建筑早已消失多年,一幢仿欧式建筑群已拔地而起,就连路南当年的亚当斯商业大厦也是几乎分辨不出模样,只有楼下的邮政局,还能辨认出来这里是老第一百货商店。整条中山路已经褪去了暗灰、颓旧的面目,路边建筑物多彩的外墙,路边欧式路灯,还有别致的小花坛,铺着新式瓷砖的人行道,以及路边电线杆上林立的圆形的介绍岛城名牌的广告灯,这一切都使人产生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中山路及旧城改造产生的争论。争论的焦点自然是如何改造旧城区。很多人认为,老建筑应该尽量地保存,而对一些有上百年历史老建筑的拆除,或者面目全非的改造,例如曲阜路北建筑群不伦不类的推倒重建,浙江路张勋故居外墙墙花的拆除,湖南路新新公寓的突然被拆除,以及青岛火车站塔楼的“愚蠢的翻建”,等等,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事实上,城市改造的步伐并未因种种议论停步不前,老城区的改造正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向前推进。
仔细想想,文史专家们的叹息不无道理,毕竟,对于一个只有百余年历史,又有欧日殖民统治背景的旅游城市来说,欧式建筑老城区的历史积淀是一笔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对待这些资源,或许当代人想不出来,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既然如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保存。但是,从媒体传回的消息表明,居住在劈柴院里的老居民得知这里将不拆迁,只是修旧如旧,很多人感到愤懑,因为他们太想像火车站拆迁居民那样得到政府在东部新区安置的一套新房子了!这个肮脏、破败、漏雨、有着诸多不便的糟烂生活环境,他们早就想换换了!
其实,近二十年青岛新建的建筑,无论是其建筑质量,还是建筑风格,一点也不比历史建筑逊色。从存世时间的长度来看,拥有最新科技含量的新建筑,在历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半个世纪之后,一样可以称得上是这个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的花园城市里不可或缺的元素,一样可以成为吸引中外游人及建筑爱好者视线的标的物。试举例说明,建成于三十多年前的老市政府后楼、建于十多年前的五四广场、市政府建筑群、颐中体育场、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等,正在成为青岛的新地标建筑。而像康有为故居,多年前的推倒重建,却没有受到文史专家们过多的指摘(但是,即便是有关方面在聆听了文史专家的高论即将开始的对劈柴院的翻建却招致了种种非议。)——这些新建筑无可争议地进入了城市建设发展史的史籍。
实际上,青岛的历史建筑群也是由好几部分组成的,至少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德国时期、日本时期、建国至文革结束前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现存的诸多城市老建筑是在不断建设中完善起来的。
历史在演进,在进步,在保存值得保存的老建筑,尽量为历史留存史书实物参照物的同时,也不应拒绝新建筑,把新建筑与老建筑相提并论,并非是矛盾的事。除旧建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断改造旧环境,在不能利用和改建的老旧建筑的废墟上建设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是历史的必然。看看现在岛城那些被冠以文物的建筑,有多少得到了充分地利用了呢?湖南路上的开治酒店,房屋已完全颓败,年久失修的窗户少皮没毛,完整的玻璃几乎没有及块。要再利用起来,不投入上百万元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德华银行,修修补补多少次了,究竟有什么意义?还有圣言会湖南路/江苏路牧师公寓(建于1899年),进去看的人,除了对德式建筑发出一两声空洞的慨叹,再也说不出什么了。还有福山路上的破败不堪的伯恩尼克别墅,这些所谓的文物,占据了宝贵的都市空间,因为涉及到现房屋产权等实际问题,政府不可能出资进行修缮,正在一天天无可奈何地败落下去。这种为维护所谓人文遗迹而牺牲今人生存空间的思维定势实在值得好好反思一下了!
日本有一处有千年历史的宗教建筑,并非以原汁原味取胜,相反,每年都要拆除新建,这样做,并未影响其成为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胜地。
活在今天,而非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