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李白是中国文化的“超人”?


庄子创造一种美,李白表现了美的悲剧,悲剧性结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继承了庄子的美,还创造出另一种美:悲剧的美。如果说庄子身上弥漫着超人的理想与浪漫,李白的《临终歌》超越了庄子的《逍遥游》,揭示逍遥的挫折与不可能,在这一点上,李白超越了庄子,超越了在他之前的“超人”。

超人之歌

——在广东中山市超人集团的讲稿

■ 洪烛

1

当我为人的卑微而感到卑微,我想成为超人。当我为人的伟大而感到伟大,我想成为超人。因为伟大是没有极限的。所以超越永远有意义。我不仅想超越别人,还经常惦记着摆脱自己。从出生开始,就做着一个梦:不断地脱胎换骨,永远是自己眼里的陌生人。

我在诱惑中长大,并且为这这个梦付出了行动。这就是它的力量:使我在梦想成为超人的过程改变了自己。

当你相信梦是真的,就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你出现在自己尚无力到达的地方——那是一个比你更像你的人。你从他身上看到希望,并且获得活下去的勇气。

2

说起超人,大家容易联想到尼采的“超人哲学”,乃至与《蝙蝠侠》齐名的美国大片《超人》。其实,超人这个概念的意义要广泛得多,有着更为繁杂的内涵与处延。

在我眼中,“超人”不是舶来品。只要有神话的民族,就有超人。中国的史前神话,“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展现的何尝不是一群最古老的超人?这种与自然力相生相克的超人精神,后来又通过“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民间传说获得延续。这一系列混沌且粗犷的群像,并不逊色于古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山巅的诸神。

超人向神的境界无限地靠拢,毕竟还不是神,而是具有神力、神思、神通的人。人中的人,人上的人,人外的人。属于人的奇迹。或人与神的中介。颇近似于西方神话或英雄史诗里的半神。半神实指英雄。能够影响众人、改变历史。超人也该跟半神一样,是人类中的精英。中华民族的源头,炎黄二帝,乃至尧、舜、禹在后代心目中已构成超人的形象。譬如炎帝又叫神农氏,“神氏尝百草”,鉴别了五谷杂粮、蔬菜瓜果以及包治百病的草药。自己在尝试过程中差点中毒。可见他还是肉体凡胎。人们为什么把这扛着小锄头的祖先,尊称为“神农”呢,不仅把他当作半神与超人,还准备把他推举为农业之神,农业文明最早的形象代言人。

无论在东西方,超人的精神必然形成超人的文化。庄子的《逍遥游》充满对超人力量的羡慕与超人境界的向往,他笔下其翼若遮天之云,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形象,与其说是其名为鲲的北溟之鱼变成的,莫如说是人变成的,是心游万仞的庄子自己变成的。哪怕只能在他自己的想像中变成现实,变成想像中的现实。这种想像本身,已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理想和超越芸芸众生的雄心,真正是壮志凌云啊。

庄子善变,既能梦见博大的鲲鹏,还能变作渺小的蝴蝶,变来变去,都不知道是自己梦蝶还是蝶梦自己了。故意混淆了现实与理想的疆界。庄子把鲲鹏与蝴蝶,视为力与美的两大象征。超人的力量,与超人的美感,最终集于一身。力其实是一种美,美其实也能带来力量。不管变大还是变小,都需要超人的想象,超越自我与万物达成和谐与统一。庄子的逍遥哲学,渲染了自我的神化与超脱,在我眼中相当于一门诗意的超人哲学。庄子本身就是中国古化的一位“哲学超人”,“文化超人”。深深影响了道家思想,道家崇尚神仙的境界,其实是在追求超人的状态。

                                                  3

有了“文化超人”,必然还会出现“文学超人”。李白应运而生了。李白的好诗太多,我偏偏最喜欢那首短短六行的《临路歌》,又叫《临终歌》,传说是六十多岁的李白临终前的长歌当哭,带有自撰墓志铭的性质。“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很明显受了庄子《逍遥游》的影响,他仿佛已成为庄子《逍遥游》的传人。

庄子描写鲲鹏时是忘我的,把那只遮天蔽日的神鸟作世界的核心,既是视野里的全部又是思想中的全部,眼中只有奇迹与美景,头脑一片空白。李白则没那么谦虚了,赤裸裸地以大鹏自况。他不仅把大鹏当成自我的替身,还把自我当成大鹏的化身,大鹏的旅程就是自己的人生。

李白仅用“大鹏飞兮振八裔”七个字就概括了庄子的整篇《逍遥游》,接着他就要写自己了,写自己追求理想所遭遇的现实坎坷,写自己在做强做大时体会到的力不从心。如果说庄子赞美了大鹏的胜利、英雄的荣耀,李白不是在重复庄子的《逍遥游》,他还往幽暗处续写下去:讴歌了大鹏的失败、英雄的末路。原来,越是无与伦比的光明,越是会给自己留下不堪忍受的阴影。

如果说庄子渲染了大鹏启程、出巡时的朝气蓬勃,李白则勾勒出一只受难的大鹏、垂危的大鹏。简直像另一只大鹏。如果说庄子想像出一种充满力量的美,李白则是在亲眼目睹——不,简直是在亲身感受美的毁灭。这种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变得无力,美的衰弱正是其毁灭的前兆。

庄子创造一种美,李白表现了美的悲剧,悲剧性结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继承了庄子的美,还创造出另一种美:悲剧的美。如果说庄子身上弥漫着超人的理想与浪漫,李白的《临终歌》超越了庄子的《逍遥游》,揭示逍遥的挫折与不可能,在这一点上,李白超越了庄子,超越了在他之前的“超人”。

这种无力的美,其实比有力的美更为有力。因为,美的悲剧比美的喜剧更为感人,美的失败比美的胜利更能征服人心。

我说李白一生都是理想的胜利者、现实的失败者。按道理讲,李白在现实中失败了,他的理想也该是失败的。偏偏他是个诗人,现实与理想的双重落败使他情不自禁地衰叹,而在美的废墟里创造出新的美,在理想的悲剧中实现了另一种理想。小理想【不过是当官发财,锦衣玉食】的破灭促成了大理想的完工,一位大诗人就这么诞生了。所以说,理想还是超乎他本人想像若干倍地兑现,李白赢得了杜甫所称颂的那种“千秋万岁名”【与“寂寞身后事”相并列】。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李白,最终还是成为胜利者,虽然是在死后。

作为人的李白,也许不算什么“超人”,既无扛鼎之力,又缺深谋远虑,岂止仕途遇挫,我看他整个人生道路都走得磕磕碰碰的。

作为诗人的李白,确实是一位“诗歌超人”,或者说“超诗人”、“超级诗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超越了古今中外多少诗人?李白的诗体现出超人的力量、超人的美感,令多少诗人叹为观止、无法企及?在神思妙想方面,连杜甫都甘拜下风。可这些诗怎么写出来的呢?还不是来自作者本人的惊世情怀?

李白的精神世界是超人的,他的诗才能超越别的诗人,他的诗才让别的诗人无法超越。

                                                 4

李白可不只是在临终时以大鹏自比,那只神游万物的大鹏,简直伴随他终生。他一生都梦想把庄子的那种“逍遥游”进行到底。

如果你能找一套《李太白全集》,翻开来,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李白很年轻时就写下这篇赋的初稿,很明显他受了庄子《逍遥游》启发,也可以说中了《逍遥游》的“毒”:他不想做人了,想做人上人,做恃才傲物的大鹏;他不想老死于家乡,渴望像振翅的大鹏那样去远征;他不甘于平庸,无时无刻不梦想出人头地……他还一无所有,在赋中就敢于自比为大鹏,相信自己展翅高飞,必将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真是少年壮志可凌云。

后来他经历种种蜀道难,投奔长安,春风得意没多久,仕途上就四面受敌,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给炒鱿鱼了。大鹏的意象在他脑海中并没因之而被击落,他仍以此激励自己穿越滔天巨浪,早日东山再起。在致友人诗中抒发这种不屈服的情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颇有点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点吧的意思。直到后来遇上“流放夜郎”这样的大难,他也没有完全死心。大鹏已成为他的精神支柱,纵然怀才不遇,只要理想中的吉祥鸟还在飞,天就塌不下来。

“天生我才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从这些零碎语句就能看出,李白把诗当成“狂人日记”来写的,梦想的远不可及令他疯狂,又给他带来痴迷的激情。在诗中,他以“狂”的方式来超人的,那种舍我其谁的“狂”,使李白超越了无数中庸的诗人。

李白的不同凡响之外,说到底还是因为有梦想在给撑腰,有大鹏的影子在给撑腰。李白的大鹏情绪,是一种“超人”情绪,一种非凡的英雄情绪。李白的诗与人如影随形,他的浪漫主义来自于他的英雄主义,他的英雄主义来自于他的理想主义。理想是一只大鹏鸟,为他一生追索提供了原动力。

                                                   5

我为什么特别为李白的《临终歌》感动呢?在这首诗里,我看见那只大鹏老了,飞到半空伤了翅膀,摇摇欲坠。我看见,李白老了。实在想不到,李白也会老的,那么壮怀激烈的诗人也会老的。在这时候,他才流露出真实的痛苦和无比的绝望。我听见了大鹏的哀歌:实在飞不动了,实在飞不动了……

看来这世上就没有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也有不逍遥的一面:终将迎来结束的时刻。以梦想为动力的“超人”,不管飞得多高多远,最终还将回归地面,回归自已,回归平凡。梦终究要醒的。

李白毕竟还是李白。《临终歌》写得悲怆,又不失悲壮。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里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孤独的李白以歌告别这个世界,也告别自己。即使在临终之际,旧的理想覆灭了,又滋生出新的理想:大鹏半空夭折,遗风仍然激荡千秋万代;诗人死了,诗篇不死,精神不死还可能影响后人……在生命开始倒计时的关头,绝望的李白又超越了绝望,不再为生前的寂寞惆怅,又开始继续梦想,梦想自己死后可能获得的尊敬与荣誉。

什么是超人?超人就是比凡人有更多的希望。什么是诗人?诗人就是比凡人有更多的幻想。

                                                     6

2009年,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参加中国诗人重建家园志愿采访团赴四川灾区,结识了广东中山超人集团老总同时又是诗人的倮倮(罗子健)。这个诗人采访团,就是由中国诗歌学会组织、由超人集团协办的。力图为灾区重建尽点心、尽点力。

倮倮的超人集团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我跟他聊天,聊起“超人”这个品牌名字起得好。我又说:倮倮,你是商人,就该比诗人更有实力,你是诗人,就该比商人更重感情,你有诗人与商人的双重身份,既超越了单纯的诗人又超越了单纯的商人,有望成为真正的超人,不管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有更在的发展空间……

志愿团去平武县平通中学捐赠电脑、文具和书籍,返回时路过江油,看见李白故居的门楼,但因还有其它事务,而未下车登门拜访,失礼了。那是咱们中国诗歌的祖师爷呀。但我们想,李白一定会理解我们的,原谅我们的。

一路上我和倮倮又聊起李白。我说李白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个“超人”啊。

晚上跟四川的诗人们聚谈,我就说:“诗人就该是超人,超人就该是诗人。”

倮倮听了很感动,当晚还把这段话写进博客里。

我这里再解释一下吧:超人如果没有诗人的梦想,浪漫与激情,无法成为真正的超人,无法超越别人;同样,诗人若没有超人的一面,在思想与境界上不能超凡脱俗,就不算诗人,至少不算大诗人……

我为什么说李白是超人呢?因为他热爱自由,超越世俗,已成为自由与浪漫的象征。其实这最初不是我说的,贺知章等唐朝诗人,最早把李白称作“谪仙人”,不就等于说他不是凡人嘛,等于说他身上有过人之处、超人之处嘛。

不仅是李白梦想成为超人,中国的老百姓也是需要超人的,乐意把具有超越性的大诗人作为偶像。他们把李白叫作诗仙,叫作酒仙,仙不就是超人嘛。他们喜欢讲述李白斗酒诗百篇,那超人的才气;讲述“天子呼来不上船”,那是李白对权贵的蔑视;讲述杨贵妃请李白写诗,李白让高力士脱靴,那是天才的骄傲……

他们把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想做而做不到的,全寄托在李白这个人物身上了。欣赏李白的浪漫,李白的潇洒,李白的超脱,李白的雄心勃勃与豪情万丈。李白这个形象,已不仅仅在映证自己的理想了,而且在映证中国老百姓的理想,他在替大多数凡人圆一个超越世俗的梦。

李白已不是原始的李白了,这个精神上的超人,是全体中国人塑造出来的。李白已不是他自己了,他是中国人的一个梦。

中国人把李白神化了。不仅把他视为“半神”,视为文化英雄,简直还把他封为中华民族的诗神和酒神。诗和酒一样,都需要浪漫情怀与自由精神。

                                                     7

从四川灾区回来不久,诗人倮倮请我们“中国诗人重建家园志愿团”原班人马,组织一次“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走进广东中山超人集团。

诗人们和超人集团全体员工举行了座谈会。轮到我讲了,我说从何讲起呢?就让我按命题作文的方式,先扣题吧,从“超人”这两个字讲起吧,讲讲“超人”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

当然,也要讲讲诗人,谁让你们的老板是诗人的呢。讲讲我在超人集团留言簿上写的那句话 :“诗人就该是超人,超人就该是诗人。”

我还是以李白为例子吧,讲讲超人文化。毕竟,我们刚刚去了一趟李白的家乡,四川。李白是我们民族的一段传奇,讲起来很有意思的。他是个很好玩的诗人,把自己人生的沉重,给破解了,变成别人眼中的好玩。他的所有作品,都可作为“超人之歌”来倾听。大家工作累了,能歇一会的时候,不妨读读李白的诗吧,看看他是怎么“超人”的,怎么洒脱起来的,挺解乏的,挺解忧的,挺解渴的。

作为客人,我还要提提广东中山市,这里是孙中山的故乡。上午去参观孙中山故居,感触很深。尤其看到刻在石碑上的那篇《总理遗嘱》,我当时像触了电一样,觉得音犹在耳,一点也没过时。孙中山原本是普通人,可他作为普通人,关注的却不是一已之得失,而考虑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关心着周围更多的普通人,关心着民众的冷暖,他就不再是普通人。他就是超人了。有怎样的思想就有怎们的行动、怎样的人生,事实证明,他果然成为大时代的大英雄。

“超人”一点也不神秘。只要能做到超越“小我”、关注“大我”,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人,成为英雄。哪怕只是这么想一想,想的时候你就是超人了。哪怕只是这么做一做,做的时候你就是超人了。

现在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回想灾难发生后,所有中国人都感同身受,有做志愿者,有义务献血的,有捐款捐物的。在那样的时候,每个人都表现出和平常不一样的状态,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发掘出自己的潜能。当你捐款捐物时,当你献血时,甚至当你为电视里的悲怆画面伤心落泪时,你就不再仅仅是你自己了,你就是超人了。在那一瞬间,你超越了狭隘的小我,超越了个人的得失,超越了人性中的自私,而变得无私,而关心别人的命运,以助人来获得安慰,你就超越了日常的自己,而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融为一体。

在那一瞬间,你就是超人,你就是英雄。

当然,我们多么希望:那一瞬间,能无限地延长,能永久地保持。

所以我们必须不懈地歌颂这种精神。

                         2009年5月与广东中山市超人集团

 

 

 

四川灾区平通中学捐赠现场:左起:罗子健李犁 洪烛祁人王明韵 刘福君 王婷校长  雨田

       

                          诗人就是超人

         洪烛说,诗人就是超人。我十分认同,而且还有一些感动。

                        倮倮[罗子健]

   每每阅读诗歌,心中总有无限感动。感动于屈原之真性情,感动于李白之潇洒与超然,感动于杜甫一片忧国忧民之心。我想,其实每位诗人都是一个英雄,或许他们是一介文弱书生,或许他们只能“纸上谈兵”,但他们的精神力量可以穿透古今,可以让后来人读之掩卷难眠,或惭愧,或不安,或深思,或痛苦。

   回顾历史,诗歌是中国人表达的传统方式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而且,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几乎都流传着用诗歌记录下来的民族苦难史、生命史和心灵史。

   4月29日晚,我们诗人重建家园志愿采访团一行11人从灾区赶回成都,临近11点,与在成都等候的《星星诗刊》李自国先生会合。在吃晚饭的时候,洪烛说,诗人就是超人。我十分认同,而且还有一些感动。我想,超人的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他们“超人”的力量、精神与勇气,另外就是超人追求真、善、美,维护人间正义的精神。而诗人之所以为“超人”,之所以有这份感染力,有这种穿透力,最主要的同样有两点,其一是他们超乎旁人的洞察力与他们的悲悯情怀。他们从人性的角度,从真善美的角度,对这个世界的丑陋提出质疑,对时代的黑暗提出批评。他们追求一种广义的自由与正义,追求人间的大爱与幸福。从某种角度来讲,他们正是黎民的喉舌,给天下苍生精神安慰。他们不畏权势,率性为之,即使抛弃身家性命于不顾,也要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这就是诗人的“超人”之处。其次,诗人之所以是超人,那就是如祁人所言,不管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劫难,诗人从来都没有缺席过。他们用自己的声音为天下苍生呐喊,用自己的思想与精神为劫难中的同胞献上最珍贵的安慰与信心,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为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呼唤正义与光明。人性和诗性交融,铸就了超人。

    自从去年汶川地震以来,诗人们爆发出来的写作热情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整个民族的震撼、悲痛、感伤,以及祈祷;特别是那些写给孩子们的诗歌,让人读之不禁泪如雨下。一些诗人的作品甚至传诵一时,比如:朵渔的《今夜,写诗是轻浮的……》;王平久的《生死不离》;祁人的《天上的宝石》;叶浪的《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洪烛的《茅屋为地震所破歌》;苏善生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我相信,在那一刻,他们已不是把诗歌当作一次写作,而是一份责任。他们用诗歌来寄托哀思,他们用诗歌作为抒发人间大爱的强大载体,他们用诗歌负载着绝望中的人们对生命的渴望。而这,正是灾区人们除了物质上所必需的援助之外,更为重要的心理上的抚慰与鼓舞。

    我觉得,诗人之所以是超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诗人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因为他们体验了生活中的苦难,因为他们有对理想的强烈追求,他们发出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同时也发出了这个时代的声音,这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正是他们伟大之处。

    诗人就是超人,我为这句话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