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回族花灯:用舞蹈讲述生活
岷江上游藏、羌、回、汉共居的松潘回族花灯,相传产生于清代,民间称“耍花灯”,是历史上文化名城松潘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表演时以传统民歌配唱,其表现形式为男女成对,节目有《观灯》等;
原始的舞动风格
松潘花灯区别于其它花灯之处就在于它无鼓乐伴奏,而是听领舞人的哨音而动。完全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格。松潘花灯演员,旧时均以男子表演,女子则以男扮女妆,并涂脂抹粉,十分滑稽。新中国成立后加进了女演员。传统的花灯表演,表演者依据回民族的习俗,均以淡妆素裹,给人以典雅而不落俗套的感觉。男演员头戴穆斯林白色小帽,身着白色襻扣对襟衫。外套黑色马褂,扎腰带,下装着黑色直筒裤(又叫大裆裤),脚穿白色布袜,穿黑色圆口布鞋,女演员头戴穆斯林盖头,配戴首饰,身着浅色(白色或绿色)满大襟镶边旗袍,也可配以女式背心,下装着浅色布料裤子,脚穿白色袜子,绣花鞋。松潘花灯舞以歌配舞,歌曲名《观灯》。观灯曲调为五声音阶羽调式,由四乐句组成,旋律流畅、自然,曲调以级进加小跳展开,给人以活泼跳跃的感觉。歌曲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完整的歌词为十二段,以一年十二个月为限,将花灯舞所要表现的内容,讲述得清清楚楚,同时也将地方的乡情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舞动如花生活
松潘花灯称之谓“九莲灯”,其制作十分精细和考究。工匠们将精心制作的莲花灯固定于一根长4尺、两端稍宽、中间较窄的木板或竹板上,两端放置花灯、花心部分设置一特制灯具,上放油灯或蜡烛,表演时点亮灯烛,双手各握一根花灯,歌随舞起舞伴歌动,使人犹如置身于花海之中。传统花灯用染色纸、竹丝、木板、油灯手工制作而成。先用各种色彩鲜亮的染色纸和竹丝做成花束,再把大约一米左右的木板锯成两头直径为15厘米的圆形,中间宽为2厘米的长条形,刨光染色,两头圆形再用竹丝和染色纸糊成花盆形状,最后把花束固定在花盆中便可。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花灯舞融入到回民族的文化之中,花灯舞的歌曲,受松潘地方方言的影响,别具特色,形成了地地道道的具有松潘回民族特色的松潘花灯舞。另外,在松潘具有故事情节的还有回民族的花灯戏——《闹春牛》又称《牛灯》。耍花灯已成为回民族娱乐休闲、抒发喜乐心情的独特形式,是松潘回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研究回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杨蔺又整理编辑
松潘回族花灯:用舞蹈讲述生活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