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初年开始,成为四川民间颇为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根据四川曲艺研究专家蒋守文先生考证,四川清音至少包涵了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甚至两湖、江浙等省的传统民间小调曲目,是一种内容异常丰富驳杂的艺术形式。
美妙唱腔誉为“东方歌剧”
四川清音,主要流传于四川叙府(宜宾)、泸州、成都、重庆一带的城市,以及中小乡镇的商业地区。在融合明清时期民间小调和多种说唱形式、音乐戏曲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四川清音的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传统曲目至少在600个以上。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弹音”。由于女演员用清脆明亮的嗓音和灵巧的舌头,发出类似西洋歌剧唱腔一样的美妙声音。因此,四川清音又被国外媒体誉为东方歌剧。
茶楼书馆里的舞台艺术
根据口头的材料估计,流传时间大致有了将近两百年。四川清音,过去一般叫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用月琴或琵琶伴奏,故也叫唱月琴或唱琵琶;还因艺人们闯荡江湖以卖唱为生,又被称为唱海湖。”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建国以来,也涌现了一大批题材广泛,在内容结构、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和伴奏上都有较大革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曲目如《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绣荷色》、《黄继光》等。四川清音对巴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音大师“成都周旋” 李月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四川清音迎来了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清音大师李月秋。四川清音被视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流行歌曲,嗓音甜美的李月秋因此也被誉为“成都的周旋”。当时四川清音分为“上河道”(以成都为代表)、“中河道”(以泸州为代表)、“下河道”(以重庆为代表)三派,各显其能,百家争鸣。而李月秋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演唱技巧,成为四川清音界的翘楚和代表。20世纪五十年代,李月秋从莫斯科捧回金质奖章,一时间喜欢清音和学唱清音的人遍布各地。然而随着曲艺生存环境和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四川清音界已经无人能达到李月秋的演唱水平和知名度。和众多非遗一样,四川清音也在时间的洗涤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尴尬。2006年四川清音列入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蔺又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