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环球网消息:新华社北京8月27日刊发“新中国60年”系列文章《“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访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文章内容如下:
还有3天就是谢旭人任财政部部长满两年的日子。2007年8月30日,时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的谢旭人接受任命,成为新中国的第10位财政部长。
对于这位当过厂长、任过县长、又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了近30年的新任财长来说,刚刚过去的两年“很不平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些都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巨大考验。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谢旭人部长用8个字诠释了财政部门的重任。
每天想最多的是如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与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更大。谢旭人坦言:“当前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他介绍,积极的财政政策内涵丰富,包括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从目前的情况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已初见成效,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财政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财政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财政部门要努力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坚决控制一般性支出,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
60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一千多倍
60年来,中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新中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直与经济打交道的谢旭人对60年来中国财政实力的发展变化了然于胸。他向记者列出了一串数字:
——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62亿元,2008年达到了6.13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收入6.62万亿元,60年间增长一千多倍。
——全国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到突破1000亿元大关,用了28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21年时间;从1万亿元到6万亿元用了9年时间。目前中国一天的财政收入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做好财政工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谢旭人眼中,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如何分好“蛋糕”不仅关系着国家钱袋子的安全,也事关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福祉。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这个趋势在近几年尤为明显。”
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2461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1%。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7161亿元,增长20%以上。
财税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财税改革取得显著成就,税制更加科学合理,财政体制更加完善,预算制度不断健全,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
回顾财税改革历程,谢旭人认为,财税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改革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就是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这一目标和方向来进行的。
谢旭人上任财政部长后,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和路径前进。
谢旭人表示,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只有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才能更好地为国理财、为民服务。”
“五个着力”描绘财政工作未来蓝图
谈到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谢旭人说,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全力做好“五个着力”:
——着力健全协调配合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
——着力推进税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着力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管理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