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注定尴尬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强调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的等级化已经越来越象秃子头上的虱子。我们的政治课本好象有意回避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而是很婉转地告诉我们:中国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阶级特征的确不明显。而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假装不知不去谈这个问题,但只要你关心这个问题,只需要粗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就可以不费脑筋自然而然地一一对号入座。

  笔者对于政治研究没任何兴趣,而对当前中国下层民众的尴尬却很是担忧。据《广州日报》8月23日消息, 广州部分中低收入者为房款发愁,而面对这批低收入群体,银行也不敢贸然批准两成首付贷款。市场面临评分越高,家庭越困难,越有资格申购,越担心买不起的困境。一些低收入家庭已经开始退而求其次,想要申请廉租房。看到这样的消息,觉得心酸。能够取得购买经适房的资格一定是大费周折(其中原由不需说明),而取得了资格你就顺理成章可以喜迁新居了?不好意思,你够穷是不错,但你要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这似乎是不合逻辑的:要够穷,唯其如此才能取得申请资格;同时又要够富,唯其如此银行才可以放贷。不合逻辑吗?但摆在面前的是铁定的现实,不合理合情但却合法。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你无权要求公平公正,话语权已经不在你手,能做的就只能是默默承受,没选择是你唯一选择。
 

    进而想到,“经适房”这个名字取得好。如果叫保障房,或许政策制定者就要面临更大的道德压力。因为既然叫保障房就顺理成章要保障穷人。